把博物馆建在古建筑里
把博物馆建在古建筑里
把博物馆建在古建筑里,中国古建筑台基,古建长廊图片大全,徽派建筑历史,
大田世居牌楼和四角雕楼上的花鸟灰塑,蕴藏着家族兴旺的美好寓意。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大田世居位于龙岗中心城和坪山区之间,可辐射周边数百万人群,活化项目启动后将快速实现超高人气。
百余年历史的印记重叠,走过漫长岁月的大田世居,记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也承载着千千万万客家人的乡愁和记忆。
日前,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已完成初评。其中,龙岗区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25个典型案例之一,成为深圳2个入围案例之一。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至今留存着众多客家古建筑,随着历史变迁,最初的主人们早已搬离。鳞次的石阶,斑驳的城墙,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远。
事实上,龙岗区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一条探索之路:在历史文物建筑上打造博物馆。在大田世居的古迹活化上,龙岗推广“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营、多元合作”的模式,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曾经沉寂的古建筑摇身一变,化身融合高科技互动展示的博物馆,成了一个社会力量参与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样本。
行走在大田世居,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的客家民居。巷子两边林立着独具特色的老楼,斑驳的古墙似乎诉说着永不衰败的人文故事。
大田世居是深圳地区较为典型的大型城堡式客家围龙屋,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5年),距今近200年,占地1.1万平方米,融合了广府风格和潮州建筑特色。
每一个围屋,都有一段故事,都怀一份情感。据记载,大田世居由江西江州义门陈氏其中一支迁居龙岗后所建。相传陈氏始祖最早源于河南颍河一带,随客家大迁徙至江西九江后,其中一支迁往福建宁化石壁,再迁梅州兴宁,清康熙年间,解除“禁海令”后,大田陈氏一世祖陈元章迁至龙岗,承传经营祖业源盛商号,从事酒水、米业生意。
凭借诚信、勤劳的精神,陈氏父子生意越做越大,良田甚广,富甲一方。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大田始祖元章公之三子联光公花费数十年,费心劳力,于清朝道光五年建成大田世居。现今大田世居所在的陈源盛村、源盛路,名称即来源于源盛商号。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田世居的居民开始陆续搬离,或出国或到附近起盖瓦房,到1993年,大田世居居民全部搬离,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围屋年久失修,坍塌破损严重,杂草丛生。
直到2016年,在龙岗区的推动下,大田世居开始改头换面之旅。那年,大田世居被确定为未定级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点。2018年,龙岗区投入4000万元,实施大田世居修缮工程,于2019年完成验收。同年4月,由宝龙街道开展施工招标工作。2020年1月,宝龙街道办事处经过多轮公开遴选,最终确定由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运营单位。
“客家人过去以农耕为主,而木头是农耕文明的传统器物,在具有两百年历史的客家古建筑里建造木作博物馆,实际上是依托小客家围屋,承载大客家文化。”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伍林介绍。
围绕农耕文明的内核,在延续大田世居自有历史人文的基础上,一个新型木作博物馆在原址上应运而生。博物馆融合高科技的互动展示,给现代人提供一个与过去文明交流对话的渠道。浓厚的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碰撞出一个更具文化味道的现代“大田世居”。
“这次算是来对了,没想到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馆这么有趣,小朋友一来到就被博物馆的卡通形象吸引,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勺,一待就是一个下午,都不肯回家。”带孩子参观大田世居的一位游客说。
7月4日,沉寂了近30年,寄托着无数游子乡愁之地的大田世居迎来了它的新使命,由政府主导、社会化运营的全国首个创新型体验式木作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历史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的过程中,社会力量没有缺席。龙岗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创新业态选择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接地气的操作指导,防止监管缺位或者监管越位。
2019年,龙岗区出台了《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和《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实施细则》,将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分为“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大田世居则率先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方式,由政府出资修缮文物主体,引入社会资本统租运营,探索文物古迹社会化活化利用的新方法。
最终参与运营的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确定了规划思路:大田世居以匠作博物馆为引领,以打造服务片区的公共文化平台为目标,整合国内外优秀匠作文化、非遗文创资源,发挥深圳创新型国际窗口城市优势,打造集文博展示、手作体验、非遗文创、艺术生活于一体的文博综合体。
如何将这些保留客家文化的历史古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发生连接,让它们重归历史舞台?龙岗区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历史古建筑进行修缮和创新利用,赋予其自我造血功能,让它在合理的利用中获得新生命。
在整个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项目运营方依旧遵循“求新”的原则,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刻板印象,采用清新的木色搭配白色、灰色,配色上的突破不仅是为了与其他博物馆区分开,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大田围屋建筑结构本身比较压抑低矮,通透感不强。
最令人惊艳的,要数围屋中精美的木雕、壁画。作于雕梁下的壁画,生动地呈现出古人的生活图景,线条流畅,神态有趣,把那份灵动与悠然定格至今。一百多年来,这些木雕、壁画装饰着陈氏族人的生活,过往的记忆,渗透到每一个尘封的角落。
“把大田世居租赁给政府,是对大田世居整体开发与保护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的出路。”源盛陈氏后人、大田世居客家文化中心秘书长陈小锋说:“对于祖先留下来的具有纪念性的大田世居,是大田世居一脉相承的见证,我们只想保护好祖辈留下来的房子,守住根基。”
全国首个创新型体验式木作博物馆、深圳首个政府主导型文物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示范项目、首个匠作文化产业聚集高地/孵化器、首个农工研学一站式亲子体验园区……如今的大田世居更多地被贴上了现代化的标签。
据悉,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通过融合智慧科技与传统匠作,计划打造成集文博展示、非遗文创、手作体验、亲子教育、农耕体验、艺术生活于一体的文博+文创+田园综合体,承载区域公共文化活动、文创办公等功能,为辖区居民和入驻企业提供全新的人文体验和产业发展空间。
历史古建筑拥有古雅的造型,如果还能嵌入现代生活,为大众所用,它的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续。这背后也是博物馆定位及运营理念的深度变革。
就拿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馆第四展厅来说,该展厅设置了多媒体传习室,只要触碰墙上的多媒体设备,天花板上就能投影出生动有趣的课程解说,让参观者轻松接纳木作知识和木作文化。
同时,博物馆不仅设置了手工木作体验区,准备了木勺diy制作体验、榫卯部件拼装、版画拓印等项目,还以鲁班形象为原型,精心设计出博物馆卡通人物莫利特,打造成博物馆IP形象。这些IP的存在不仅给沉闷严肃的博物馆加分添彩不少,并且等运营孵化到成熟时,可作为独立的文化符号运营。
“我们把这种新型博物馆定义为有更多新鲜内容及新鲜形式的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现代博物馆。然后再从这个基础定义上衍生思考,寻找创意点。”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以文化传承为主,把门槛降低,让人们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发生互动,产生共鸣。因此这不是静态的高端产品展示,而是动态的互动交流平台。”
如果说保护和抢救,重在维系历史古建筑的生存,如同解决我们的基本温饱;那么活化利用,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赏,融入百姓生活,发挥其春风化雨的功能,如同我们在解决温饱之后自然萌生的文化需求,或许这才是所有文物建筑实现历久弥新的根本之途。
驱车驶进龙东社区源盛路,有一栋建筑总会吸引过路人的眼光。斑驳的墙壁,古老的石板路,精美的木雕壁画,与周围钢筋水泥搭建的居民楼截然不同。
不远处,有几栋高楼院子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建设施工的轰鸣声与风电机配件生产线上的机器声相互交织。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将与大田世居一起,打造成大田匠作文化村,构建“以文博为支撑,文创、文旅、文商多业态并行发展”的文化产业圈。
对于龙岗区而言,除了肉眼可见的标志性建筑,项目的更大意义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辐射能级,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据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大田匠作文化村以大田世居为主体建筑,以文物古迹为引领,延伸周边古村落、城中村、厂房空间及农田,整合国内外优秀匠作、非遗及文创资源,发挥深圳创新型窗口城市优势,打造“文博中展示+非遗文创+亲子教育+农耕体验”的文博综合体。
根据规划,大田匠作文化村按“五园一坊”总体布局,将建设匠作博览园(博物馆集群)、当代艺术陶瓷博览园、匠心公园、匠师工坊等几大区域,规划总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启动区占地4万平方米。
大田世居的活化利用,也从过去单一发展变为逐渐集聚,并在行业布局上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态势。
近年来,大田世居还在争创宝龙街道首个文博会分会场,借助文博会等平台,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创产业形态,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内生力。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文旅互融,是增强旅游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未来,项目将依托专业运营服务团队,整合政府、高校、协会、博物馆、服务机构及名人名企等文化资源,提供“文博展览展示、匠作体验及交易、传统文化交流、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旅游休闲、文体文教活动”等功能,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
“对文物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是系统的。不仅要对主体进行创新改造,更要打造相应配套,引入文化企业,辐射周边经济发展,产生文化聚集的效应。”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以往每个文化产业聚集地,都拥有一个文化中心,相当于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时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
“修缮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游客产生互动,贵在传承文化;打造商业配套,是方便产业聚集,继而推动周边产业升级发展。”余伍林说,“只有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才会自觉地保护文物,文物才更有魅力,才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更多地惠及现实生活。”
从这一点上看,大田匠作文化村也具备同样的条件。众所周知,宝龙街道是一个产业街区,过去在龙东、同乐社区一带,是家私产业聚集高地,尤其以红木家私居多。
“我们想把大田世居作为木作展示交流与交易的专门平台,通过杠杆撬动木作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宝龙木作产业转型升级。”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大田世居规划出五大产业发展平台,分别是匠师文创平台、教育实训平台、非遗交流平台、文化活动平台,社区经济提升平台,以文物活化为基础、以文博产业孵化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标杆和产业发展的新样板。
届时,依托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依托文化村建设,宝龙街道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文化企业数量也将不断增加。
这将是又一个历史性的契机,为龙岗文创产业再一次腾飞创造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许,大田匠作文化村也将成为龙岗文化新地标。
大田世居牌楼和四角雕楼上的花鸟灰塑,蕴藏着家族兴旺的美好寓意。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大田世居位于龙岗中心城和坪山区之间,可辐射周边数百万人群,活化项目启动后将快速实现超高人气。
百余年历史的印记重叠,走过漫长岁月的大田世居,记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也承载着千千万万客家人的乡愁和记忆。
日前,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已完成初评。其中,龙岗区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25个典型案例之一,成为深圳2个入围案例之一。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至今留存着众多客家古建筑,随着历史变迁,最初的主人们早已搬离。鳞次的石阶,斑驳的城墙,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远。
事实上,龙岗区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一条探索之路:在历史文物建筑上打造博物馆。在大田世居的古迹活化上,龙岗推广“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营、多元合作”的模式,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曾经沉寂的古建筑摇身一变,化身融合高科技互动展示的博物馆,成了一个社会力量参与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样本。
行走在大田世居,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的客家民居。巷子两边林立着独具特色的老楼,斑驳的古墙似乎诉说着永不衰败的人文故事。
大田世居是深圳地区较为典型的大型城堡式客家围龙屋,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5年),距今近200年,占地1.1万平方米,融合了广府风格和潮州建筑特色。
每一个围屋,都有一段故事,都怀一份情感。据记载,大田世居由江西江州义门陈氏其中一支迁居龙岗后所建。相传陈氏始祖最早源于河南颍河一带,随客家大迁徙至江西九江后,其中一支迁往福建宁化石壁,再迁梅州兴宁,清康熙年间,解除“禁海令”后,大田陈氏一世祖陈元章迁至龙岗,承传经营祖业源盛商号,从事酒水、米业生意。
凭借诚信、勤劳的精神,陈氏父子生意越做越大,良田甚广,富甲一方。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大田始祖元章公之三子联光公花费数十年,费心劳力,于清朝道光五年建成大田世居。现今大田世居所在的陈源盛村、源盛路,名称即来源于源盛商号。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田世居的居民开始陆续搬离,或出国或到附近起盖瓦房,到1993年,大田世居居民全部搬离,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围屋年久失修,坍塌破损严重,杂草丛生。
直到2016年,在龙岗区的推动下,大田世居开始改头换面之旅。那年,大田世居被确定为未定级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点。2018年,龙岗区投入4000万元,实施大田世居修缮工程,于2019年完成验收。同年4月,由宝龙街道开展施工招标工作。2020年1月,宝龙街道办事处经过多轮公开遴选,最终确定由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运营单位。
“客家人过去以农耕为主,而木头是农耕文明的传统器物,在具有两百年历史的客家古建筑里建造木作博物馆,实际上是依托小客家围屋,承载大客家文化。”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伍林介绍。
围绕农耕文明的内核,在延续大田世居自有历史人文的基础上,一个新型木作博物馆在原址上应运而生。博物馆融合高科技的互动展示,给现代人提供一个与过去文明交流对话的渠道。浓厚的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碰撞出一个更具文化味道的现代“大田世居”。
“这次算是来对了,没想到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馆这么有趣,小朋友一来到就被博物馆的卡通形象吸引,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勺,一待就是一个下午,都不肯回家。”带孩子参观大田世居的一位游客说。
7月4日,沉寂了近30年,寄托着无数游子乡愁之地的大田世居迎来了它的新使命,由政府主导、社会化运营的全国首个创新型体验式木作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历史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的过程中,社会力量没有缺席。龙岗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创新业态选择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接地气的操作指导,防止监管缺位或者监管越位。
2019年,龙岗区出台了《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和《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实施细则》,将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分为“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大田世居则率先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方式,由政府出资修缮文物主体,引入社会资本统租运营,探索文物古迹社会化活化利用的新方法。
最终参与运营的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确定了规划思路:大田世居以匠作博物馆为引领,以打造服务片区的公共文化平台为目标,整合国内外优秀匠作文化、非遗文创资源,发挥深圳创新型国际窗口城市优势,打造集文博展示、手作体验、非遗文创、艺术生活于一体的文博综合体。
如何将这些保留客家文化的历史古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发生连接,让它们重归历史舞台?龙岗区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历史古建筑进行修缮和创新利用,赋予其自我造血功能,让它在合理的利用中获得新生命。
在整个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项目运营方依旧遵循“求新”的原则,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刻板印象,采用清新的木色搭配白色、灰色,配色上的突破不仅是为了与其他博物馆区分开,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大田围屋建筑结构本身比较压抑低矮,通透感不强。
最令人惊艳的,要数围屋中精美的木雕、壁画。作于雕梁下的壁画,生动地呈现出古人的生活图景,线条流畅,神态有趣,把那份灵动与悠然定格至今。一百多年来,这些木雕、壁画装饰着陈氏族人的生活,过往的记忆,渗透到每一个尘封的角落。
“把大田世居租赁给政府,是对大田世居整体开发与保护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的出路。”源盛陈氏后人、大田世居客家文化中心秘书长陈小锋说:“对于祖先留下来的具有纪念性的大田世居,是大田世居一脉相承的见证,我们只想保护好祖辈留下来的房子,守住根基。”
全国首个创新型体验式木作博物馆、深圳首个政府主导型文物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示范项目、首个匠作文化产业聚集高地/孵化器、首个农工研学一站式亲子体验园区……如今的大田世居更多地被贴上了现代化的标签。
据悉,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通过融合智慧科技与传统匠作,计划打造成集文博展示、非遗文创、手作体验、亲子教育、农耕体验、艺术生活于一体的文博+文创+田园综合体,承载区域公共文化活动、文创办公等功能,为辖区居民和入驻企业提供全新的人文体验和产业发展空间。
历史古建筑拥有古雅的造型,如果还能嵌入现代生活,为大众所用,它的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续。这背后也是博物馆定位及运营理念的深度变革。
就拿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馆第四展厅来说,该展厅设置了多媒体传习室,只要触碰墙上的多媒体设备,天花板上就能投影出生动有趣的课程解说,让参观者轻松接纳木作知识和木作文化。
同时,博物馆不仅设置了手工木作体验区,准备了木勺diy制作体验、榫卯部件拼装、版画拓印等项目,还以鲁班形象为原型,精心设计出博物馆卡通人物莫利特,打造成博物馆IP形象。这些IP的存在不仅给沉闷严肃的博物馆加分添彩不少,并且等运营孵化到成熟时,可作为独立的文化符号运营。
“我们把这种新型博物馆定义为有更多新鲜内容及新鲜形式的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现代博物馆。然后再从这个基础定义上衍生思考,寻找创意点。”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以文化传承为主,把门槛降低,让人们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发生互动,产生共鸣。因此这不是静态的高端产品展示,而是动态的互动交流平台。”
如果说保护和抢救,重在维系历史古建筑的生存,如同解决我们的基本温饱;那么活化利用,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赏,融入百姓生活,发挥其春风化雨的功能,如同我们在解决温饱之后自然萌生的文化需求,或许这才是所有文物建筑实现历久弥新的根本之途。
驱车驶进龙东社区源盛路,有一栋建筑总会吸引过路人的眼光。斑驳的墙壁,古老的石板路,精美的木雕壁画,与周围钢筋水泥搭建的居民楼截然不同。
不远处,有几栋高楼院子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建设施工的轰鸣声与风电机配件生产线上的机器声相互交织。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将与大田世居一起,打造成大田匠作文化村,构建“以文博为支撑,文创、文旅、文商多业态并行发展”的文化产业圈。
对于龙岗区而言,除了肉眼可见的标志性建筑,项目的更大意义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辐射能级,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据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大田匠作文化村以大田世居为主体建筑,以文物古迹为引领,延伸周边古村落、城中村、厂房空间及农田,整合国内外优秀匠作、非遗及文创资源,发挥深圳创新型窗口城市优势,打造“文博中展示+非遗文创+亲子教育+农耕体验”的文博综合体。
根据规划,大田匠作文化村按“五园一坊”总体布局,将建设匠作博览园(博物馆集群)、当代艺术陶瓷博览园、匠心公园、匠师工坊等几大区域,规划总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启动区占地4万平方米。
大田世居的活化利用,也从过去单一发展变为逐渐集聚,并在行业布局上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态势。
近年来,大田世居还在争创宝龙街道首个文博会分会场,借助文博会等平台,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创产业形态,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内生力。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文旅互融,是增强旅游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未来,项目将依托专业运营服务团队,整合政府、高校、协会、博物馆、服务机构及名人名企等文化资源,提供“文博展览展示、匠作体验及交易、传统文化交流、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旅游休闲、文体文教活动”等功能,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
“对文物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是系统的。不仅要对主体进行创新改造,更要打造相应配套,引入文化企业,辐射周边经济发展,产生文化聚集的效应。”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以往每个文化产业聚集地,都拥有一个文化中心,相当于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时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
“修缮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游客产生互动,贵在传承文化;打造商业配套,是方便产业聚集,继而推动周边产业升级发展。”余伍林说,“只有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才会自觉地保护文物,文物才更有魅力,才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更多地惠及现实生活。”
从这一点上看,大田匠作文化村也具备同样的条件。众所周知,宝龙街道是一个产业街区,过去在龙东、同乐社区一带,是家私产业聚集高地,尤其以红木家私居多。
“我们想把大田世居作为木作展示交流与交易的专门平台,通过杠杆撬动木作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宝龙木作产业转型升级。”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大田世居规划出五大产业发展平台,分别是匠师文创平台、教育实训平台、非遗交流平台、文化活动平台,社区经济提升平台,以文物活化为基础、以文博产业孵化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标杆和产业发展的新样板。
届时,依托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依托文化村建设,宝龙街道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文化企业数量也将不断增加。
这将是又一个历史性的契机,为龙岗文创产业再一次腾飞创造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许,大田匠作文化村也将成为龙岗文化新地标。
相关文章
- 全国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至481%(新数据新看点)
- 古建筑凉亭安装 景区户外八角亭六角亭木结构定做
- 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平台排名跨境b2b电子商务平台有哪个最好
- 中国建筑史家夏南悉:中国的塔——从域外到中国
- 能耗“双控”背后优质企业的开源与节流……
- 图:仿古船“台湾成功号”首航在即
- ACAD 24 M版3D建筑模型设计和分析软件新功能介绍
- 19座车站装饰各具特色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2023年一级建筑师考试科目
- 现代新中式徽派四合院设计的核心元素
- 材料价格周报(10月24日-30日):白刚玉小幅下跌绿碳化硅价格上涨!
- 第18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中华文摘》文章:北京著名古建筑之谜
-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柳肃做客“长大国学大讲堂”开讲
- 群星陨落的2022年纪念13位告别世界的建筑、设计、艺术界大师
- 重点工程所需材料告急之后
- 中国建材(03323)股票价格_行情_走势图—东方财富网
- 家装主材的淘宝双11行业数据
- 传统营造入门之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