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黄林村古建筑保护迫在眉睫 欲保护缺乏资金

中国古建网2023-06-23古建百科古建宗祠彩绘
古建筑手绘图,古建宗祠彩绘,古建群手绘,黄林村古建筑保护迫在眉睫欲保护缺乏资金,古建筑手绘图,古建宗祠彩绘,古建群手绘黄林村位于桂峰乡的大山之中,村中现有两百多间晚清时期修建的老房子,是我市拥有古建筑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村庄。在当

黄林村古建筑保护迫在眉睫 欲保护缺乏资金

黄林村古建筑保护迫在眉睫 欲保护缺乏资金,

  古建筑手绘图,古建宗祠彩绘,古建群手绘黄林村位于桂峰乡的大山之中,村中现有两百多间晚清时期修建的老房子,是我市拥有古建筑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村庄。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林三条岭,条条通天顶”。过去进入黄林村都要翻山越岭,以致该村至今还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方式。目前,黄林村已被确定为“中国民俗摄影基地”、“温州市旅游特色村”和“瑞安市美术写生基地”。

  但是近十几年来,这些古老的房子除了因年久失修出现不同程度地坍塌外,还有些被人为地拆掉建新房。目前村中还有小部分村民设想着把老房子拆掉重建。在古香古色的老房子间冒出几幢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曾经到黄林村考察过的澳大利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杨美慧教授表示,这些古建筑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恢复。

  黄林村位于桂峰乡东北部,隐在号称“东瓯第一山”的金鸡山东侧半山腰深处,平均海拔300米,北依青田县仁庄镇,南接永安乡六科村,东为奇云山山脉。这里民风淳朴,环境清幽,被称为瑞安的“香格里拉”。据史料记载,该村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传说第一代村民从青田县黄砚迁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该村有村民215户共828人,其中低收入农户40户102人,外出务工86户共317人。

  掩映在竹丛山林之中的黄林村,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摆布着68幢265间青瓦石墙的晚清民居建筑,大部分为两层木楼。它们都坐北朝南,层层叠叠,有的七间联体,有的九间联体,最大的十开间联体。这些见证了百年风雨沧桑的老房子,基本上都采用原木、黄泥和石块建造,虽然外形显得有些苍老,但多数仍然壮实牢固,只有少数几间摇摇欲坠,亟待修缮。

  这些凭借着自然山水,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的古建筑,宣示了黄林村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该村村间道路由石头铺设而成,与村中的古建筑相互辉映,村前村后茂林修竹俨然一幅“屋在林中,林在屋外”的中国山水画。村的后山有一条逶迤千里的溪流,是飞云江的重要支流三十三溪的源头。在这条支流之中,逐级镶嵌着大洋潭、姑娘潭、神龟潭、谷皮潭、酒缸潭等10多个绿幽幽的深潭,其中7个个体较大而且很有个性特征,好像北斗星散布于山谷之中,所以得名“七星潭”。七潭连珠,潭底有五彩岩石,碧水覆盖,被誉为“小九寨沟”。

  然而,清清的溪流从树根边穿过,不经意停顿形成了一个绿幽幽的深潭;一架铁桥连接着溪的两岸,桥的两头各连着一座修建于清代的小庙,其一为杨府庙,其二为太阳庙。相传古时有郡守听闻在这里求雨十分灵验,每当当地遭逢大旱,便会派遣官员不远百里,跋山涉水来此祈雨。此外,村中至今还流传着《杨六郎饮马》、《花和尚藏姑娘》等民间故事。

  如此优异的资源禀赋,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眼下黄林村保护古建筑、开发七星潭、发展生态农业游的关键所在。作为温州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瑞安的试点村,黄林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定位为“保留原有生态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其具体设想是,一方面要大力保护古村落,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投入专项资金来修缮古建筑,特别是要与时间赛跑抢修一些损坏严重的古建筑。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七星潭景区和创建种养业基地,争取用两年时间完成建设七星潭景区游步道3公里,中华土蜂养殖150箱,稻田养鱼100亩,高山蔬菜基地100亩,并建成1家大型示范性农家乐和若干家小型农家乐。

  “光是看看古村,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意思,把景色迷人的七星潭开发成一个风景区,看完了古建筑,还可以感受黄林优美的山水风光,另外再配套搞一个生态农业旅游,干干农家活吃吃农家饭,这样可能会更吸引人。”黄林村党支部书记吴正光认为,黄林地理位置偏僻,与桂峰乡其他的旅游景点难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单是一个古村,可能很难吸引游客,特别是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前来。如果能通过开发其他旅游资源,让游客来了之后能够呆上一天,这对于黄林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设想总是美好的,吴正光在谈到未来时说:“黄林村这些古建筑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经过合理规划、开发后,单吸引我市市民前来游玩,那效益就已经很可观。”

  展望未来,梦想固然绚丽夺目,回到现实,处境却非常艰难。2008年,六科至黄林的通村公路建成通车后,很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黄林。但是部分村民意识薄弱、资金严重缺乏等现实问题,让黄林的开发计划寸步难行。

  目前,部分黄林村民的古村保护意识不强,对于古村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理解,认为这些老房子没什么用,对于损坏的老房子不仅不修理,反而想把老房子拆了建新房。村民吴先生今年52岁,有两个儿子,如今都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目前,吴先生一家人住着三间连体的老房子。老吴想把老房子拆了建成一幢带有两套三间套的现代住宅楼,分给两个儿子做婚房。老吴告诉笔者,儿子长大了结婚需要房子,而现在的房价这么高,在外面买房子不太可能,如果把这老房子作为他们婚房的话,感觉很没面子。现在,公路通了,交通方便了,把老房子拆了重新建新房就能解决住房问题了。

  此外,还有些村民长期生活在国外,留在村中的老房子由于长时间没有人住,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村干部通知他们把老房子修理一下,他们则表示要拆了重建。笔者在村中采访时,恰巧遇到了从意大利回国探亲的华侨朱老伯。朱老伯告诉笔者,他这次回国除了探亲之外,就是来看看老房子,筹划重建老房子。他说:“我家的老房子已破旧不堪了,即使修好了也不适合住人了,我打算把这房子拆了建一栋小别墅,然后带着老伴回来养老。”

  黄林古建筑的保护难度不仅表现在部分村民要拆房重建,而且这些古建筑本身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也对保护工作带来一定威胁。临近中午,笔者和吴正光一起在村子里走了一圈,发现老房子里大多住着老人,有些老人的年纪较大,行动不方便,而且还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她们不会使用煤气,现在大多数还是在灶台上烧柴火烧菜煮饭。笔者随意走进一家老房子,房子的主人吴大妈正在灶台前做饭,而灶台里火星时不时地蹦出来落在地上。见有客人来,吴大妈赶忙招呼大家进来坐会儿。吴氏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告诉笔者,她今年81岁,目前一个人生活。由于不会用煤气,平时一有空就去山里捡些枯燥的树枝和枯草回来当柴火。笔者在屋内环顾四周,发现在离灶台不到1米的地方还堆着许多干柴,这老房子是木质结构,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笔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有些老房子里面的电线交错在一起,用钉子随意地固定在房梁上,外表有些老化,还布满灰尘,一看就知道很长时间没有更换了。一旦发生火灾,这一片古建筑群将难于幸免,里面住着许多年迈的老人,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

  对此,桂峰乡乡长罗晓伟表示,乡党委和政府对黄林村古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视,不允许把古建筑拆掉,也不允许在古村中建新房子,让这些古建筑尽量保持现状。因为它们都历经了上百年的历史,是古代耕读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一旦拆除,不仅不可恢复,而且还让黄林的特色消失殆尽,成为一个普通的山坳小村庄。罗晓伟说:“古村必须予以保护,但村民需建房确实也是一个实际问题,面对保护和建房的矛盾,乡党委和政府已有了基本思路:移民与保护并举。对于那些想建房子的村民,今后他们可以待市“生态移民”政策方案具体落实时,逐步在湖岭集中移民点建房安家。”

  对于这些岌岌可危的古建筑,黄林村目前采用各自修自家老房子的办法,低保户凭有关证明可以享受政府6000元的维修补贴。这使古建筑得以保存到现在,但是因为村民自发维修一般很难做到统一,这也对老房子的原始风貌产生了较大破坏。因此,统一进行仿古维修,就成了眼下当务之急。据了解,一间老房子的年均维护费用为1500元左右,而全村共有265间老房子,每年光维护费用就需39万元左右。然而,七星潭景区的开发过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预计整个投资需1000多万元。

  面对高额的古建筑维护费用和七星潭景区开发资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黄林村则显得无能为力,村民更是束手无策,使古村保护陷入困境。常常因没有经费,而眼睁睁地看着老房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坍塌。面对这些场景,吴正光和其他村干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申请保护经费,但结果都不了了之。

  桂峰乡党委书记苏立宪告诉笔者,黄林村的用地指标落实后,乡党委和政府将下决心进一步做好黄林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开发七星潭,打通黄林至河上垟的公路,将黄林纳入乡旅游经济圈。苏立宪说:“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维护和开发资金问题,引导国外华侨和国内企业家积极投身黄林旅游开发建设。”

  目前,黄林村坚持“保护为主,抢修第一”的原则保护古建筑,通过村干部多次向老房屋的主人做思想工作,再利用乡政府的财政补贴,已加固、修补10多户人家的老房子。同时,该村还不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村庄环境,积极争取旅游部门尽早将其列为旅游景点。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古村落及其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需进一步引起各地及有关部门、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只有积极探索多形式的保护方式,促进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古村落获得新的发展契机,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网”和作者姓名。违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