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百幢工程”怎么修怎么用?我县保护古建做法成为全省典型

中国古建网2023-05-08古建百科古建彩绘术语
古建筑彩绘教程,古建彩绘术语,古建彩绘脱落,“百幢工程”怎么修怎么用?我县保护古建做法成为全省典型,古建筑彩绘教程,古建彩绘术语,古建彩绘脱落古建筑保护是许多地方的难题。浦江县采取古建筑整县保护的做法,以两轮“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为抓手

“百幢工程”怎么修怎么用?我县保护古建做法成为全省典型

“百幢工程”怎么修怎么用?我县保护古建做法成为全省典型,

  古建筑彩绘教程,古建彩绘术语,古建彩绘脱落古建筑保护是许多地方的难题。浦江县采取古建筑整县保护的做法,以两轮“百幢历史建筑工程”为抓手,7年时间共修缮了220座古建筑。修好后的古建筑成为了村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艺术会所、非遗展示馆、红色教育基地……被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贵强誉为省内“整县推进”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

  “古建筑有一个生命周期,大约80年左右,就需要大修一次。”浦江县政协副主席、浦江县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盛丹平说。

  如今的古建筑,大多正处于周期的末尾,如果不修,很可能撑不了多久。这是当年盛丹平担任浦江博物馆馆长时,走访古村落看到的难题。

  古建筑维修和保护所费不赀,普通人家很难负担。从生活舒适的角度考虑,很多人更倾向于拆了造新房。而且,很多古建筑中住着不止一户人家,协调他们的意愿,也是件难事。没有政府牵头,很难做成。

  “我们肩负着历史和文化的责任。”盛丹平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需要实物来佐证。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浦江县新发现1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为传统木结构建筑,分布在浦江各村落。当时,盛丹平和同事们既骄傲又觉得责任重大。他们向县领导建言:修缮古建筑的确要花不少钱,但每年挤出一两千万元,还是做得到的;现在不修,等过几年古建筑倒塌了,就无法挽回了。

  2013年,浦江县启动“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以下简称“百幢工程”),以3年为周期,共修缮100座历史建筑,旨在提升浦江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水平,并带动村民提升保护意识。

  2016年,第一个“百幢工程”结束,100幢古建筑维修完毕。由于各个乡镇的意愿十分强烈,次年又开启了第二个“百幢工程”。2019年,第二个“百幢工程”结束,各乡镇仍然有需要,所以又增加了20幢,于当年完工。截至2020年,浦江县共投入资金1.6亿元,修缮古建筑220幢,修缮面积达15万平方米,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凸显。

  难得的是,这种重视历史、重视文物的理念成为浦江县多届领导班子的共同理念。从2013年到2020年,这个项目一做7年,历经3任县委书记、4任县长、5任文化局长,一直坚持到今天。

  作为提高“百幢工程”的一线执行者,浦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智强一直奔忙在这个项目上。

  说起“百幢工程”,张智强最自豪的是,这个项目不但是全省最早的古建筑“整县保护”工程,而且始终在往前推进,每一年都能顺利完成进度。

  总结“百幢工程”在操作上的经验,张智强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一是由政府投入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资金来源,也有利于政府监管。“百幢工程”对不同级别、不同产权情况均明确了资金筹备比例,如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修缮经费全部由专项资金支出,集体产权的历史建筑修缮经费按8∶2分配,而在私人产权的历史建筑维修中,县财政与产权人资金比例则是7∶3。二是创造性地以乡镇为签约主体,由乡镇来协调工程推进中的种种难题。三是采用了竞争机制,先准备好的地方先修,如果一个入选项目所在的乡镇没有准备好资金,就调整到下一期,而准备好的候选项目可以替补上来,这样确保了工程的效率,保障了进度。

  在专业性方面,“百幢工程”有项目管理专项经费,用于工程技术指导、工程项目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的支出外,还采取了政府统一招标、确定资质的方式,选择了8支队伍来进行修缮。

  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建立“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专业资质施工企业名录”,浙江省内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以上资质的企业才能参与,每轮入围企业8-10家。哪一家修缮哪一个工程,则视具体项目而定。比如,有个名为“石鼓村张氏宗祠”的项目,外表非常破旧,进场后才发现里面的木雕非常精美,于是专家组向工程的甲方浦南街道办事处建议,将施工单位换为一支由东阳木雕大师领衔的队伍,最后完成的效果令人惊艳。

  在“百幢工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佳话。比如有一座古桥,底下都是水晶渣子,疏浚之后,在边上又造了汀步,成为一道风景。还有一座老房子,开了窗,造了阳台,做好了水电,建起了漂亮的民宿。

  相较于破旧的建筑“怎么修”,修缮完成后的建筑“怎么用”是更需要在前期充分思考的问题。修缮的建筑多为公共建筑,要更多地考虑满足向公众展示开放的需求。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理和堂,技术团队在重新对理和堂进行价值诠释的基础上,在修缮方案编制时已与业主共同策划修复后的业态选择。原来破败荒废的古建筑变身为浦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前厅成为展示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其他的建筑,也变身为村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艺术会所、非遗展示馆、红色教育基地……

  正是靠“百幢工程”打好了硬件基础,浦江的文化礼堂工作推进迅速。2014-2017年,浦江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中,有41座是在原有古祠堂、古建筑的基础上修葺、改造而成的。这些文化礼堂在保护好厅堂、戏台、厢房、天井等原有设施的同时,根据文化礼堂建设的硬件要求进行整改,内设丰安讲堂、图书室、文体活动室、非遗陈列室等,购置了图书、电视机、健身器材等,既节约了经费,解决了文化场地不足的矛盾,又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贵强认为,浦江县“百幢工程”在制定落地方案、创新工作程序上均有独到之处。“百幢工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体制灵活的地区起到的示范作用尤为明显,对中东部发达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浦南街道黄都村的老年协会会长兼文化礼堂管理员,76岁的黄有宪生活十分充实。在文化礼堂的农家书屋里看看书,打扫文化礼堂的卫生,给游客介绍村史……不过,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每周3次的村婺剧什锦班排练。

  老黄年轻时是村婺剧什锦班的班长。从小生演起,一直演到老生。黄都村什锦班是正宗“浦江乱弹”嫡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凡村里迎灯、联欢、闹元宵、送参军,还有红白喜事以及庆典活动,都少不了什锦班参加。他们的“花头台”是“浦江乱弹”代表之一,被省文化馆列为“文化良种培育基地”。2012年,老黄经县文化部门选派,参加了法国第戎国际民间艺术节。

  黄氏宗祠是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门厅、戏台、正厅、穿厅、寝室及两边戏房耳房组成。其中最具建筑艺术价值的就是戏台。

  十来年前,村里看到祠堂破旧,曾经向村民筹资7万多元钱,进行过小规模维修。然而,由于技术有限,别的地方修得还行,戏台却一直漏雨。

  直到黄氏宗祠被选入浦江县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县里投入60多万元(其中20%的经费由村民筹资解决),由文物修缮一级资质的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进行了维修,戏台才重焕光彩。什锦班此后开始在戏台上排练。各种现代化的音响设备摆在上面,不用担心被雨淋了。

  老黄说,黄氏宗祠成为村文化礼堂以后,利用率颇高,不但能用于什锦班的排练和演出,“寝室”还辟为农家书屋(浦江图书馆每两个月来换书一次),正厅则作为村老年活动室和村党员活动室,天天都有人来。

  黄氏宗祠修得好,村民们对古建筑维修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宗祠附近有一座黄氏祖居,年久失修,村民们筹集了100多万元,请来专业工程队,把它修好了。老黄说,大家经济条件好了,把村里的古建筑修得漂漂亮亮,看着也开心。

  浦江县岩头镇礼张村党支部书记张泽农今年28岁,从小就和伙伴们在村子里的老宅“廿四间头”里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宅子渐渐变得破旧不堪,住在里面的人家也一户一户搬了出来,空房子成为大家堆杂物的地方。

  2013年,“廿四间头”在文保普查中被确定有保护价值,入选县里的“百幢工程”。村里人看老房子的目光变了——原来这是个宝贝哩!

  然而,尽管老房子修缮的费用70%由政府掏腰包,30%由农户自负,但这几万元钱很多人家还是拿不出。村书记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把“廿四间头”建成一个美术馆,作为村里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给原先的住户置换了宅基地。

  这个提议获得了村民们支持。不只是因为对发展旅游、搞活经济有好处,也因为村里人喜爱书画,都向往有个乡村美术馆。

  礼张村的村民素来以“下笔能作画,下地能耕田”著称。礼张美术馆向村民们征集作品的时候表示,上至七八十岁,下至七八岁,不管什么身份,每人一幅,共收到了几百幅书画。礼张美术馆还通过在外的乡贤征集作品,也获得了积极响应。就这样,美术馆的展厅里满满当当地挂着带有乡愁、乡情的作品。

  上世纪30年代全国闻名的国画研究组织——白社的5名骨干(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中,礼张村占了两人(张书旂、张振铎),加上潘天寿的弟子、国画家张世简,人称礼张书画“三张”。这些国画大家的后人听说家乡搞了美术馆,很热心地捐赠了作品。如今游客到礼张美术馆,就能欣赏到“三张”的代表作。

  乡村美术馆开起来,游客也多起来了。礼张村是黄桃种植专业村。春天赏桃花,夏天采摘游,还推出了桃花节、女儿节、黄桃节等节庆活动,很受游客青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