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北马路最不该拆的古建筑我于九十年前步入其中……

中国古建网2023-01-15古建百科古建彩绘技巧
南充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技巧,西安古建筑手绘,北马路最不该拆的古建筑我于九十年前步入其中……,南充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技巧,西安古建筑手绘一段儿时对于天津卫老建筑的记忆,在七、八十年后通过“三亲”回忆讲述给后人,尤其是这座老建筑早已经消失

北马路最不该拆的古建筑我于九十年前步入其中……

北马路最不该拆的古建筑我于九十年前步入其中……,

  南充古建彩绘,古建彩绘技巧,西安古建筑手绘一段儿时对于天津卫老建筑的记忆,在七、八十年后通过“三亲”回忆讲述给后人,尤其是这座老建筑早已经消失在城市建设之中,听起来更觉珍贵!今天,《话说天津卫》节目话友刘慎五刘老要给我们“复刻”一下在上世纪30年代,他走进闽粤会馆的生动记忆!

  现在大家都知道城里头鼓楼附近有一座广东会馆,但是很少人知道还有一座比广东会馆的年代更久、建筑更古老、规模更大的会馆,叫闽粤会馆,实际是福建、广州、潮州这三个帮会合建起来的会馆。这个会馆在北马路,已经在60多年前就拆除了,在原地上建立了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所以年纪比较轻的有些人就不知道天津还曾经有这么一个闽粤会馆的存在。

  由于福建、广东一带人的语言,咱们北方人听不懂,所以天津人那时候就管他们叫南蛮子,这种称谓带有一些贬义,所以在老百姓当中通常称“南蛮子会馆”。由于天津的方言有省略字的习惯,叫长了,变成了“南蛮会馆”了;还有些老太太咬音不清楚,叫“南毛会馆”的也有。过去的白牌电车在西北角到北门脸当中,设了“闽粤会馆”这么一个站头,我小时候记得售票员到这个站便边喊“南蛮会馆到了”,管这会馆叫“南蛮会馆”。

  图 《中外实报》(1910.09.20)报道围城电车售票员在闽粤会馆前摔进水缸

  在我小的时候也是上世纪30年代,由于当时国内商业市场经营的变化,闽粤一带的人来天津经商的逐渐减少了,后来,闽粤会馆就停止使用了,但是对外不开放,那么变成了一座空洞的院落了,空房得有人看管呀,于是跟我们家有世交的一个老朋友姓徐,他是被雇看管这座会馆,当时我称他叫徐大爷。徐大爷看管这所空房,里边空无一人,会馆也没有活动,于是他就把家属也搬进来了。等于是什么呢,白住房子又拿工资。徐大爷他的大儿子,有个长子叫徐芳贤,他比我大五岁,我在七岁的时候就跟徐芳贤成了发小的朋友。家长经常带我去他们家玩去,这样子我就有了进入这一座对外不开放的闽粤会馆的机会,看到了闽粤会馆内部的一些布局和景色,也听到徐老伯讲述一些个有关会馆的逸闻趣事。

  闽粤会馆的前门在北马路,后门在针市街(注:闽粤会馆早期前门在针市街,后边是护城河。拆了城墙修马路后,才在北马路开的门),那时候从北马路看到的会馆的墙就是会馆当中有个戏楼它的后墙壁,戏楼的后墙的旁边是一个门,这就是会馆的前门。可是前门从来没有开过,后墙外边还有一段矮墙,在矮墙上装着有铁艺的栏杆。

  我去会馆的时候,都是走针市街的后门,后门的模样就跟这民间的大宅门一样,有个很大的门洞。在我的记忆当中,这个门洞大呀,很讲究,我记忆当中比长源杨家的门楼还大,因为那时候我在宫北大街住,知道长源杨家的门楼有多大。在我这个回忆当中,会馆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这是我给它划分呐,就是根据我的记忆的我的划分。由会馆的后门到会馆当中有个大殿,这是一部分,这部分都是这些个住宅的院子,从大殿到戏楼,就是到北马路后墙这部分,这是一部分,这就是后部分。

  图 《中外实报》(1910.4.12)报道卖字偿债的江杏邨太史被旅津福建同乡迎住在闽粤会馆。

  我先说前面,前面一进后门的大门就有很多住宅式的院子,院子都是比较讲究的住房。那里头有好多院子,多少,我记不太清了。我只去过两个院子,都是徐大爷住的这两个院子。他先住的一个院子有一个小二层的小楼,叫什么阁,我记不太清了。楼上供有佛像,楼下放着好多的蛐蛐罐,徐大爷是一个没落家庭的一个少爷,他爱养蛐蛐,下边好多都是很讲究的灰色的蛐蛐罐,从来不叫我们动。

  后来,徐大爷又搬到另外一个院,这个我去过,他们住的是北房,他们旁边的东房便是一个佛堂式的建筑,但是里边没有供佛。当时徐大娘经常说,你们去东殿玩玩去吧,别在这乱了,所以我印象里头东边的房子里头都是空的。

  从后门进去直到大殿有好多院子,到了大殿的后墙旁边有一个门,这个门总是锁着,开开这个门就进来了,他们叫花园,实际这个花园我进去看到没有一朵花,都是遍地是荒草,有那么几棵大树。大殿的前面正对着就是一个戏楼,这戏楼后墙就是刚才说的北马路了。从大殿到戏楼的中间,用砖砌的这一条小道。所谓的花园面积很大,在我印象中相当于半个足球场这么大,甚至还要大。

  花园经常锁着,只有徐大爷开了锁,我们才能进去玩。当时我们玩的地方经常在戏楼上,戏楼由于是露天的,所以风吹日晒年久就破旧了,它不像广东会馆,它在室内,这是露天的,但是结构保存的还挺好。形状呢跟广东会馆差不多,可能比那要大一些。戏楼的高度比这个天后宫(的戏楼)要矮得很多。这里有个说法,就是听徐老伯讲的,戏楼高低要跟供奉的娘娘的座位的水平要保持一致。因为这个戏楼是用来给娘娘看戏的!古文化街戏楼现在很高,底下能够走人,能通行人,那目的不是为了通行人,因为给娘娘看的。所以讲,一进天后宫,进山门以后,就走上坡路,一蹬蹬台阶往上走,到了大殿还有好多台阶,等到天后宫娘娘坐的那个位置就更高了,所以它那个位置就跟前面戏楼这水平是一致了,娘娘的座位决定了戏楼的高低。

  在闽粤会馆当中最神秘的地方就是戏楼对面坐北朝南的大殿。在我小的时候,徐大爷从来不开锁让我们进去,多少次的央求,他也不给开。到了40年代初,那时候我已经十多岁了,也可能就是在春节前后,有一天,徐大爷的老伴说,你开开锁,让孩子们进去看看,你跟着,别让他们祸祸不就行了嘛,这次徐大爷答应了。

  从大殿后边的一个门,还不是走前门,从大殿后边的一个门开的锁,我们进去了。因为我们是从佛像后边进去的,首先感觉空旷。开门轴摩擦的声音,发出吱吱的声音,就感觉阴深深的。要是没有大人跟着还真不敢进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大蜘蛛网,一个很大的蜘蛛网,后来又看见旁边还有好多蜘蛛网,这里供的也是天后娘娘,跟天后宫的娘娘是一样的,也是妈祖。

  进来再就是闻到了一种木材散发的一种气味,略带一点香味,进去之后所看到的到处都是灰尘,但是大殿内保存得非常的完好。娘娘供在中央,两边有她出巡的仪仗,金瓜钺斧朝天蹬,还有开道用的上面刻着“肃静”(二字)红色的方牌子,都在一个红漆的架子上面,都在那立着。

  前面有香案、蜡扦、香炉,还有上香用的铜磬——敲的那磬,都很齐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殿里边这个木材都是黑黄色的,本质的木材,没有油漆。当年我记得我回忆当时我曾经跟徐大哥——我这个发小的兄弟,说这么一句话,我说“这比娘娘宫好”,现在想着大殿内部的装饰,确实是比娘娘宫更好。

  2001年,我曾经有病住过一次二中心医院,在我这个病好了要出院的头一天,我跟我的孩子们说,下楼去看看院里头什么样的,还有没有当初闽粤会馆留下的痕迹。下楼一看就看到一棵大树,很高的,周围还有护栏拦着,看到这棵树我用眼丈量一下,可能就是在大殿前面的那棵树,当时感觉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想起来在这50多年以前,曾经在这个树底下玩过,用弹弓子打鸟,可是现在人老了,树粗了。这棵大树以外,再没有看到这闽粤会馆的一些遗留的痕迹!

  上三图 今中研院附属医院即文中刘老提到的二中心医院,院内粗大的树木较多,但经过刘老辨认闽粤会馆原来留存的古树已无存(赵金泉先生 拍摄)

  关于闽粤会馆过去传说是天后宫娘娘的娘家,有这么个传说。因为在清朝,那时候皇会会期四天,跟现在不一样。(农历)三月十六是一天,三月十八是一天,三月二十,还有三月二十二。三月十六这天,叫送驾,就是把天后宫娘娘接出来,送到哪呢?送到闽粤会馆,住两天,就住娘家。因为妈祖她是福建人,那时候福建的那些商人就是认为回福建不可能了,就把闽粤会馆作为天后宫娘娘的娘家,在这住两天,这挺有人情味的。三月十八叫接驾,就接回去了。三月十八是从闽粤会馆把娘娘接出来送回天后宫,这是皇会的第二天,然后歇一天,到三月二十和二十二(音频口误)这两天叫巡香散福,娘娘这两天她不出来,皇会就从天后宫出发,抬着一个叫香锅,实际是个大香炉,沿街接受一些个善男信女的香火,同时也散福给沿途的一些个男女老少、儿童什么的。就是这四天出会当中,沿途都有一些表演,高跷、秧歌,还有中幡等等,表演一些节目。

  图 1936年天津最后一次皇会上,来自西沽的太平花鼓老会正在表演(张诚先生 提供)

  到了三月二十三(音频口误)这一天就是娘娘的寿辰了,是她生日,娘娘这天在天后宫当中接受香火,来祝贺,这天大会在天后宫前边——前街、宫北宫南,也表演一些个精彩的节目,这是一种传说!现在皇会是三月二十三这一天,那时候安排是四天。

  我听到的就是徐老伯,还有一些上辈人讲的这个闽粤会馆在什么时候建的?——乾隆四年,我查一查,乾隆四年是1739年,距离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天津市第一座会馆,就在闽粤会馆建立以前天津还没有会馆,由于是福建、广州,还有潮州三个地区的商人合伙组建的,所以就叫闽粤会馆。

  他们建会馆的资金来源据说是这样子,北大关那时候是一个征收关税的地方,那时候清政府为了吸引南方这带人到这来经商,关税对他们有所减免。据说当时是百抽三,百抽三——这一百两银子是三两的税,实际是3%的税率。为了吸引他们到这经商,那时候就有招商引资的意识了,就给他们减免,他们就用减免这些个银子把它积累起来。经过多少年以后,用积累的银子建设的闽粤会馆,在乾隆年间。乾隆年以后不又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这三代这100多年的时间,这相处的都挺好,没有什么事儿。可是到了同治和光绪,一般就叫同光年间,到同光年间,由于帮派的利益问题、经济问题,他们内部出现了矛盾了,这矛盾越来越深了,到了光绪年间,广东跟潮州帮就撤出去了。在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在鼓楼的附近建了一个会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广东会馆。这两个会馆的组建有从乾隆到光绪,这个距离大约100多年的时间,这是他们组建的情况。

  上二图 位于老城保留至今的百年建筑——广东会馆。下图为《益世报》负责人雷鸣远神父在百年前的广东会馆内演讲。

  闽粤会馆的功能,听徐老伯讲,还是跟这个会馆跟商会的性质一样,差不多。不过会馆的这个功能比商会功能更大一些。根据徐大爷过去随时讲的零零碎碎的情况了,挺散的,我就把它归纳一下,主要是两个功能,一部分就是地区范围内公益事业的功能。比方老乡遇到困难给救济,还有比方福建、广东这边经商人因病在天津故去了,有的就是送到义地里头埋到那了,有的需要回原籍的,这棺材停哪呢?就停到这会馆里头,棺材停在棚子里不行呀,可以临时停放棺椁。另外,他们的聚会联络感情,给提供些个平台,研究比方地区的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等,这方面都是属于公益性的,这种活动不收费的。

  第二部分就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服务功能。到天津来经商的一些广东、福建那边的人,他们可以临时在这住,带着食宿、伙食,类似的现在的招待所的性质和货栈的性质,还可以临时在这停放货物,这部分就要收取费用。

  45年日本降伏前后,这个会馆就陆续有居民迁入了,就变成民宅了,后来就成了大杂院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座会馆拆了太可惜了。因为这是天津市第一座会馆,特别是供娘娘的大殿,200多年的历史,把它拆了确实是很可惜的。53年拆的,那时候,我们维护古代建筑的意识还不足。

  拆了旧的建新的,这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标志,但是如果拆了古代的文化建筑这就变味了,因为古代文化建筑是城市的魂呐,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这座会馆也像广东会馆那样保留起来,在这个地方如果要是建一个天津商业文化博物馆,这多好,又多了一个旅游景点!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