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数变”_头条_深度118_新闻专题_苏州新闻网
古宅“数变”_头条_深度118_新闻专题_苏州新闻网
古宅“数变”_头条_深度118_新闻专题_苏州新闻网,敦煌古建彩绘,古建筑墙绘图片,古建原貌测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古旧建筑消失不可避免。2500年的苏州古城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变数。为让城市留住记忆,必须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云计算、实景三维、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平台,为古城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实现新时代古城保护的“数变”。
测绘院的工程师此刻正在巷子里用雷达波对一代状元洪钧的故居进行数字化信息扫描;
古建工人正在名中医钱伯煊故居对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苏式传统建筑群进行保护更新。
巷子有414米长、2米宽,交汇3条河流、错落3座古桥,云集洪钧、钱伯煊、方嘉谟、顾颉刚和叶圣陶等吴地名人的故居旧宅。
对古建筑而言,“变数”多是量变,“数变”才是质变。悬桥巷就是苏州古城保护“数变”跑赢“变数”的个案之一。近两年,姑苏区利用数字化扫描技术,以街坊为单位,对古建古宅逐一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2500年的古城首次被赋予了“1”“0”“10”“01”这样的二进制数字化编码由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建设的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实现了四个“首次”:
首次建档立案,按照类别为所有保护对象建立了一整套信息化地理空间档案,并编制首份完整详细的保护名录;
“小伙子,当心!这个地方原来是一口井!”姚瑞英住在悬桥巷已经有35年,她提醒正在洪钧故居进行数字信息采集的年轻工程师赵亮,“这里原本是一个天井,边上是佣人房,楼上住的就是赛金花。”姚瑞英对这里非常熟悉,详细地给赵亮提供线索和便利。
赵亮是苏州测绘院空间信息中心扫描组组长,他一边记录着姚瑞英提供的信息,一边把三脚架上的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校准。这台扫描仪在360度的云台上慢慢旋转,其端口发射的雷达波和激光波,轻轻地触摸这座清代状元故居老墙壁上的每一寸肌肤,把古悬梁和旧房顶的高度和角度精准地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到硬盘上其精度达到了毫米级。
“在对洪钧祖宅进行测绘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后期还将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色彩真实性还原技术、多尺度三维重建技术等进行数据处理。”赵亮介绍。
赵亮负责的空间信息采集工程,是姑苏区针对亟须保护的文物建筑首创开展的“DNA结构建模工程”的一部分。姑苏区古保委综合协调处处长薛衡告诉记者,这些数据经过后期深度处理后,能够建立完备的古城建筑数据库,最终形成三维全景模型、云模型和精细模型。
这些模型能全方位展示老宅面貌,同时为后续的保护、修缮提供准确依据。“利用全新的科技,能让古城保护从传统的修补、翻新、重建,迈向更具前瞻性的数字化时代。为古城上芯,并以此实现以云数据、三维全景、全息投影为基础的多角度、科学性保护。”薛衡说。
11月,赵亮和同事们继续在这条巷子里测绘,而早些时候已经完成数据采集的钱伯煊故居则已经开始了修复,而再早一些已经完成修缮的钱伯煊祖师曹沧洲的祖祠,则实现了“新生”清代吴门名医的旧祠,如今继续为吴门医派的老字号“雷允上”所用,继续发扬仁医精神。
相比以往的“修旧如旧”,在数字化信息采集背景下的古城更新有了全新的内涵。“我们不仅要修复古建原有面貌,更要还原其整体功能。”承接曹沧洲祠修复工程的苏州梁林古建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腾亚军说,“全新的技术,让古宅的实用性、功能性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也为古建赋予了灵魂。”
位于瓣莲巷的曹沧洲祠始建于清末民初。上世纪五十年代,曹沧洲祠先后为幼儿园等单位使用,建筑结构变得面目全非;2019年,苏州市文物局开启了曹沧洲祠的修缮工作。
这座市级文物单位当时屋面残缺、瓦垄不顺,梁林古建随即组织专家对这座清末建筑进行修缮论证,“当时,文物部门与质监部门还产生了施工意见矛盾。”滕亚军说。
原来,在维修施工中,文物部门主张利用原材料、原型制、原规格、原工艺,以期让文物古建重现旧时风貌;但在质监部门看来,传统工艺下的建筑强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施工要求和建筑安全规范。
“墙体规范、砂浆标准、梁柱规格都存在不统一。”作为设计者,滕亚军没有向任何一方妥协,“我们充分尊重历史原貌和建筑安全,采用全新的技术,最终取得了文物部门和质监部门认可。”
“在保留墙体的同时,内部用钢结构加固;采用旧的砂浆配比,也利用新的防潮技术。”在滕亚军的设计理念中,古建的修复不只是“陈列博物馆”,更应让其继续发挥建筑功效,“只有这样,古城保护才会有突破,并有自己持续的输血能力。”
“在线家“中华老字号”、10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是苏州人的骄傲但古城保护也远不局限于此在数字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一座“孪生古城”以大数据的方式“在线”。
“孪生古城cmi+是我们城市信息的基础数字模型,这个平台不仅能够为古城提供修复和保护依据,也能为古城的人民提供更为宽广的应用平台,为苏州人构建新的古城生活方式。”苏州市姑苏区自然资源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阮昳介绍,“孪生古城”以地理实体、实景三维等新型基础测绘为空间框架,全面梳理归集古城保护更新、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16个领域要素资源,能够实现实体城市向数字空间的高精度映射,并形成资源池效应,构建了古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引擎”。
基于该“引擎”,各职能部门能够打通政务系统,构建更具效率的政务体系;生活在古城的市民也能互联共享,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文物数字模型能够精细到每一个古构建,它不仅能在手机端给游客不一样的参观体验,也能给文物修复部门提供精准依据。”阮昳介绍,“孪生古城”重点聚焦14.2平方公里的古城,通过集成城市规划、工程建设、文物保护、社会综合治理、历史文化等多领域、多平台数据,实现了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的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管理。
“苏州古城不仅仅是厚重的历史、充满诗意的水乡,还有生活在这里的1000万苏州人的烟火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表示,古城保护的目光不能只盯着文物古迹,还应有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
“让原住民、旅游者一起感受城区即景区,在一起畅享现代生活的同时,传承历史文化。”夏健研究古城保护多年,在他看来,姑苏城不仅是苏州人的丰厚遗产,更是世界的遗产。在古城保护的过程中,全新的技术革新,也将为世界提供古城保护的苏州经验。“从横向上说,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够为古城保护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与此同时,理念、制度和政策保障也是更为重要的牵引力,“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要有规范的标准配套,并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在纵向,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散点经验进行固化,再以数字化的标准形式,向世界推广古城保护经验,把繁华姑苏2.0,面向全世界拷贝复制。”
近期,姑苏区启动了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项目,用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最前沿的科技,对20号、32号、15号、7号4个街坊开展信息采集,对三茅观巷沈宅、陆润庠故居、叶天士故居、洪钧祖宅4处居住类文保单位开展空间信息采集。
截至目前,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项目,已经对20号、32号、15号、7号4个街坊,筛选出传统民居组群1319处,传统民居单体3015处,推荐历史建筑50处,研究历史院落案例40个,新发现历史要素609个;三茅观巷沈宅等4处文保单位共采集建筑本体精密点云数据151.7亿个,形成三维全景成果数据1081站,绘制正射影像图及地形图各4幅、现状测绘图124幅,构建文保单位室内外全要素仿真三维模型和倾斜三维模型各4个。利用这些数据和模型,2500年的古城以“云”的形式“上新”,并“在线”“再现”。而在数据采集和更新中,古城保护的内涵也被更新。
“数变”后的古城活力四射修复好的曹沧洲祠,如今被吴门医派继续使用,传承发扬其济世功用;而修复的韩宅,被老字号“采芝斋”租用,将历史文化传承下来。从“修旧如旧”到“尊重经典”再至“完善实用”,数字化时代的古城,在采集“数字化”“标准化”基础信息后,也具有了面向世界推广古城保护“苏州经验”的可能。
相关文章
- 新时代山东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 非危言耸听!蚂蚁金服之害远甚于美国“次贷危机”的CDS!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引争议 人教社回应:已着手重新绘制
- 广东投资近20亿的仿古建筑群汇集七朝风格已跟游乐园相结合
- 艺术家在石头上绘画:作品可爱又灵动逼真程度让人无法相信
- 内蒙古项目快报:2020年12月超9000万以上项目汇总!持续更新
- 高中生义卖明信片保护闽南古建筑
- 天然半身佛像“人”字奇石惊现哈巴河价值10万元以上
- 国宸府 追溯古建本心匠著中式人居标杆
- 突发!大宇计划出清北京软星股份这是要把《仙剑奇侠传》ip卖了?
- 诸城新农村牌坊多少钱
- 同为中国八大古都内排在开封和洛阳之后的郑州为何是河南省会
- 延安市区的地标旅行必打卡景点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明朝建筑
- 原来在天津还有这么漂亮的中式园林和建筑
- 2020公常识积累:大国名片之中国建筑
- 仿古砖成淄博部分企业改产目标
- 人生就是在“包浆”!【一周新闻杂谈】
- 安康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安康学院是什么档次)
- 小北河镇的土窑拆除了
- 文物保护我来“说”①|文物安全 知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