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绿马”、神树、百花图……这些文物珍宝藏进月饼里

中国古建网2022-12-09古建百科古建彩绘怎么做
古建风手绘,古建彩绘怎么做,深圳古建彩绘,“绿马”、神树、百花图……这些文物珍宝藏进月饼里,古建风手绘,古建彩绘怎么做,深圳古建彩绘火爆出圈的甘博“绿马”、三星堆青铜神树、雍正皇帝御用砚台、敦煌乐舞图、国博的珍贵馆藏……壬寅中秋节来

“绿马”、神树、百花图……这些文物珍宝藏进月饼里

“绿马”、神树、百花图……这些文物珍宝藏进月饼里,

  古建风手绘,古建彩绘怎么做,深圳古建彩绘火爆出圈的甘博“绿马”、三星堆青铜神树、雍正皇帝御用砚台、敦煌乐舞图、国博的珍贵馆藏……壬寅中秋节来临之际,各大博物馆推出了令人惊喜的文创月饼,这些文物珍品都藏进了月饼里,搜狐文化与大家一同找寻。

  甘肃省博物馆在今年的文创月饼中,融入了铜奔马、驿使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鼎形铜行灯、莲花形玻璃托盏、涡纹彩陶瓮、反弹琵琶和飞天等 8个甘肃省博物馆代表性文物元素。

  作为“国家宝藏丝路明星·甘博门面”的铜奔马,是雷台汉墓出土铜车马仪仗队中的一匹。马作奔腾状,头微左偏,顶饰雄胜,双耳如削。两目圆睁,鼻孔奋张,作昂首嘶鸣状。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飞翔、回首惊顾的飞鸟,准确地把握了力学平衡。铜奔马铸造精美,构思巧妙,是我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杰作。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今年,“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变身“绿马”文创成网红出圈,也为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和消费热潮。

  《驿使图》为1973年嘉峪关魏晋5号壁画墓出土。绘制者寥寥数笔,画风简洁,却传神刻画出驿使跃马疾驰的画面。画面上,信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左手持信物”。马首高举,“鼻直而孔张,目大且有神,胸廓颈壮,圆臀细足,筋腱毕露,四蹄腾空”,魏晋河西之良马由此可见。马在疾驰,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信使业务的熟练。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驿使图》绘于公元3世纪前后,它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生动再现了距今1600多年前中国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

  现在年轻人自嘲“社畜”,常以“搬砖”为喻揶揄生活,河南博物院开发的 “中秋不搬砖”文创月饼,让大家从“六块砖”上了解到宋代百姓的娱乐日常,穿越千年与他们共乐,感受一千多年前勾栏瓦里热闹的场景。

  1991年4月,河南省温县西关三街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北宋时期的仿木结构建筑砖室墓,随后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其中发现五块杂剧人物雕砖成一字排列镶嵌在西北墓壁上,另有五块散乐人物雕砖镶嵌在东北墓壁上。五块杂剧人物雕砖上的五个角色分别为:副末色、引戏色、装孤色、副净色、末泥色。角色定名不同,在杂剧中的分工也就不同。五块散乐人物雕砖上的五个角色分别为:筚篥乐手、长笛乐手、琵琶乐手、拍鼓乐手、击鼓乐手。

  中国传统音乐在宋代经历了巨大的转折,时代的繁荣发展促使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形成,音乐文化的重心开始由宫廷逐渐转向民间,市民音乐迅速发展起来。河南博物院院藏的这一套(十个)人物雕砖,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时期杂剧和散乐的艺术面貌,为我们探索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祈愿神树”系列月饼所包含的是古蜀祭月文化。轻启饼盒,随即展现的是一棵缩小版的青铜神树。取下神树,便搭建起一个祭月的“祭祀台”,一个青铜大立人和满月的场景,营造了一个完整的“祭月”氛围。

  青铜神树(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倾向于认为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为“通天”。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藉此降世,巫师藉此登天,树间攀援之龙,或即巫师之驾乘。

  铜树上铸有九只鸟,在古代“十日神话”中,太阳的运行是由自在飞翔于天宇的乌鸦即所谓“阳乌”(金乌)背负而行,这是先民对太阳东西移行现象富有想象力的‘解释’。三星堆铜树上所铸的神鸟当即神话中金乌(即太阳)的写照。铜神树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古史神话传说中所谓“天地之中”的成都平原,“天地之中”意即“世界中心”,表征这是一株挺立于大地中心的神树。

  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多款具有浓厚宫廷气质的中秋礼盒。礼盒包装的画面根据故宫不同馆藏设计而来,其中泷悦盒“澄岚”的灵感来源于雍正款松花江石砚。

  这是清代雍正皇帝的御用砚,松花江石制,砚体长方形,绿色石肌纹理浓淡相间,清新雅致。砚首墨池饰灵芝如意纹,琢工精细。砚背面有雍正帝御题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下署篆书“雍正年制”印款。砚配黑漆描金盒,盒盖面饰描金山水亭榭图景,幽雅怡人,漆盒内点缀黑漆描金折枝花朵。漆盒制作精美,与砚体相得益彰。

  锦盒共有七种款式,金莳、熙晗、百花、舒和、福昕、吉丽、棠华。福昕款取自乾隆款画珐琅袱系纹盖罐。袱系纹遮盖器腹的大半部分,红色部分以龟背锦为地,装饰蝴蝶、蝙蝠、桃实等吉祥图案,蓝色部分绘卷草纹。从稍远处观看,似由真实的锦袱包裹,栩栩如生。袱系纹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上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

  徐州博物馆推出的“彭城月夜明”月饼,图案结合了汉代历史文物以及徐州文化地标,陶绕襟衣舞俑、陶象奴驯象俑、S形龙玉佩、龙凤貘纹玉环、“楚骑千人”铜印、青白玉龙形佩、乾隆行宫、徐州博物馆,将徐州两汉文化活跃于月饼上,焕发生机。

  陶绕襟衣舞俑出土于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墓。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各刻有一“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十足。这类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有20件类似的舞俑,手臂弯肘处也刻有“五”字,笔划内填红彩。舞俑的手臂呈曲尺形,为单独烧制。这样的绕襟衣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国博美馔 “月出东山”中秋礼盒外包装以国博馆藏文物【堆彩赤壁赋漆盘】为原型,以传统走马灯形式呈现了泛舟赏月的故事,巧妙还原苏轼笔下的《赤壁赋》,镂空的内页以国博馆藏文物【月宫铜镜】中的白兔为元素, 将玉兔捣药的场景予以映现。

  中秋礼盒中的月饼,以四时花卉为源,取材于国博馆藏【百花图】卷,寓意富贵吉祥。

  《百花图》由清代宫廷画家邹一桂所绘,画中绘四季草木杂花一百余种。起首画折枝红梅、水仙、兰花,中间穿插桃花、李花、杏花、迎春、海棠、玉兰、丁香、牡丹、绣球、朱藤、石榴、蒲公英、凌宵、蚕豆、月季、玫瑰、罂粟、芙蓉、百合、荷花、扁豆、凤仙、栀子、夹竹桃花、牵牛、鸡冠、蕙、桂花、菊花,终至腊梅、茶花、山茶。花卉以春夏秋冬四时季节为序,按照花开时间先后排列。花卉有的一支独秀,傲然挺立;有的三五成群,相互呼应,由于布置得当,画面多不嫌其满,少不嫌稀,一花一叶,皆有章法。

  该卷款署“臣邹一桂恭写”,下钤朱文篆书“臣一桂书画”、“派接徐黄”二方印,显然为进呈之作。画面收藏印甚多,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包首的青玉别子刻“乾隆御赏邹一桂百花图”。绘制精美,设色清丽,堪称邹一桂的代表之作。

  敦煌研究院“悦敦煌”中秋月饼礼盒将古老敦煌文化传承与佳节团圆祝福,现代美食礼仪统一,呈现一幅意境深远的敦煌中秋“舞乐颂”。“悦敦煌”礼盒上的壁画以自莫高窟唐代敦煌第112窟南壁东侧的《伎乐图》为蓝本,通过融入富有活力的色彩构成,赋予敦煌更年轻的审美理念。月饼表皮上,敦煌经典的藻井纹样在此绽放。

  《伎乐图》的构成,以左右各三人为乐队,均席地而坐,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六位乐师或拨琵琶,或奏阮咸,或弹箜篌,或击钟鼓,或吹长笛,或吹排箫。中央一人为舞伎,她正当豆蔻年华的青春妙龄,手拥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风,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伎乐图》对研究唐代社会真实生活及画技的风格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敦煌研究院试图抹开壁画上的风沙,解读时间在传统和精神里留下的信念之源。近看细腻、远看粗犷,既有初成时的精致,也留存时间带来的极具感染力的质感层次。如果现实生活乏善可陈,“敦煌”,是一个可以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美学归处。

  月圆之夜,与千百年来的文物故事相逢。中秋佳节,传统月饼有了文物创意的加成,值得细细品味,在吃到美味的同时,吃出历史、吃出文化、吃出诗意。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