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那一抹深情而温暖的“中国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
李艳红:那一抹深情而温暖的“中国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
李艳红:那一抹深情而温暖的“中国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古建筑高清效果图,百度一下 就知道了,古建筑结构预算表,
色代表着火之色、血之色、生命之色,是中国文化别具特色的标志,被冠以独一无二的名字“中国红”。汉字中表示红色或与红色义项相关的字很丰富,如“赤”“朱”“丹”“红”,这些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怎样的意蕴呢?
生活在古老中华大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并能够运用颜色。红色是人类最先认识并与之发生情感沟通的颜色之一,它是原始时代甚至于是整个历史上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象征。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已经有了对红色的审美意识。考古人员在山顶洞人的墓葬中发现尸体周围有赤铁矿粉末的痕迹,还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瓮棺里发现有涂洒红色和黑色颜料的人骨,出土的各种彩绘陶器也有红色的应用,如俗称的红顶碗,即因口缘下有一条红色或橘黄色宽带而得名,一些陶器上还有朱书、墨书痕迹。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卜辞完整,字口涂朱,被誉为“甲骨之王”。这些都是古代中华文明应用红色的实证。
红色并非是一开始就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主流颜色的。夏商周三代对颜色有不同的崇尚。夏人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在丧葬、战争、祭祀时都选择相应的时辰、战马、祭牲等。从周代尚赤开始,历代对红色的重视各有变化,历史上对正红色的重视程度最高的是明代,如服饰方面,规定一至四品官员穿绯色(《说文》曰:“绯,帛赤色也。”)即赤色、正红色的衣服。皇室、官员的婚庆和寿宴等活动,主色调都为红色,崇尚红色由制度渐成风俗而盛行于民间,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国红”。
中国古代对红色的表述词语非常丰富,常用的有“赤”“朱”“丹”“红”等,这些字所代表的红色的含义也有所差别,是需要细加分别的。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这些表示红色的字,并梳理其文化内涵。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撰写的《说文解字》中说:“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甲骨文“赤”从大从火(古文从炎),是会意字。按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所以“赤”为南方之色。“赤”本义指火的颜色,即正红色。《释名·释采帛》曰:“赤,赫也,太阳之色也。”无论太阳还是火,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周朝尚赤。《礼记·檀弓上》云:“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大事指丧事,意思是周人崇尚赤色,敛尸一般在太阳出来时举行,战争时用赤毛白腹的马,用赤色牲畜进行祭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颂壶”的铭文中也有周人尚赤的记载,铭文的意思是周天子赏赐给“颂”玄色的朝服,衣缘有刺绣的纹饰,还有赤色的蔽膝、朱色的佩玉。
周天子的礼服也以赤色为主。周朝时的黑色、赭色、青色大致上是一般百姓所穿着衣服的颜色,这些色彩的染料取得都较为容易,染色过程较为简单,且附着度高,不易褪色。而贵族衣着色彩赤色较多,染色原料多用朱砂。朱砂属于贵重矿物,颜色纯正,经久不褪,一直被用来涂染贵重衣料。但因朱砂数量稀少,价格昂贵,用朱砂染制衣服工艺复杂,只有特殊阶层才能使用,从而使赤色具有了区分等级的标识作用。
实际应用中,“朱”比“赤”的使用更加广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朱”的本意及“朱”与“赤”的关系做了解释:“朱,赤心木,松柏属。”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糸部曰:‘絑,纯赤也。’是其本字也。”又说:“纯同醇,厚也。赤,南方色也……凡经传言朱皆当作絑,朱其叚借字也。朱者,赤心木也。”对比这两处注释,可见“朱”的本义指松柏一类的赤心树木,指正红色本字应该是“絑”,后来借用“朱”表示,于是“朱行而絑废矣”。我们看到“近朱者赤”之“朱”表示正红色,早就习焉不察了。
先秦至汉代,朱色依旧为贵族所崇尚。《诗经·豳风·七月》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句诗的意思是染上颜色黑或黄,我染红色最鲜亮,为那公子做衣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其朱红颜色鲜艳夺目,为朱砂涂染而成,细致而均匀,而且历经千年未见朱砂析出等现象,可见当时的矿物质颜料研磨已经相当精细,涂染技术精良,已经具备较高的染织水平。
朱色也有富贵之寓意。古人常以“朱门”指代富贵人家,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明史·海瑞列传》中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官职名,正四品,负责维持国家机关和官员的纲纪)的身份巡按应天(今南京),有钱有势的朱门大户听闻海瑞要来做官,纷纷提前将门漆黑,以示贫弱,免得招来核查。商周以来,天子的大门都是朱色的。明清紫禁城建筑的用色首先以朱、黄为主色,以凸显皇家的威严,也有富贵吉祥的文化寓意。
古人非常讲究“五行”与“五色”的对应一致,这一传统直到明清时期还保持着。位于西侧中山公园里的社稷坛,其建制由“五色土”构成,其中朱色的土代表南方,坛四周方形的矮墙即“壝”上覆盖着青、朱、白、黑四色琉璃砖,只要看见朱色,方向一定是南。《周礼》中说“以赤璋礼南方”,即选用正红色的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朱雀亦常被称作赤鸟。“四色”成为代表方位的符号,而居于中央的黄色(代表“五行”的土)则是王朝大一统的标志。
《说文解字》中对丹的解释为“巴、越之赤石也”,意思是丹是西南地区出产的“赤石”,即朱砂。“丹”的字形如同竹筒里盛放着朱砂之形,字中间的点表示朱砂。“丹”字引申指朱红色,与“朱”同义。
《穀梁传·庄公二十三年》云:“秋,丹桓宫楹。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tǒu)。丹楹,非礼也。”《太平御览》引作“礼,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营造法式》也作“天子丹”。从《穀梁传》“非礼也”的说法来看,作“天子丹”是更合理的,因为天子不可能与诸侯同礼,疑今本《穀梁传》脱落了“丹”字,这句话应为“礼,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意思是礼制规定天子宫殿的柱子涂成正红色,诸侯、大夫、士涂成其他不同的颜色。鲁国的桓公是诸侯,用丹涂楹,这是僭越使用了天子专用的颜色,所以是“非礼”的。在殷商时期,宫殿柱子多用丹红色、墙为白色;周代规定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丹红色。在木结构外部施以丹漆,最初是为了木结构的防腐、防蠹,后来逐渐和礼制、美化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建筑中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彩画,这种建筑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
一直被称作中国色的“红”,原指粉红色,古代属于“间色”。《论语·乡党》云:“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指古人家居时穿的便服,是说品德端正的人平日家居的便服是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红和紫都是“间色”。
“红”是一个形声字,从糸,工声,始见于战国文字。《说文解字》中把红解释为赤白色的帛,后泛指粉红色、桃红色等。汉语中很多表示颜色的字词都是从染织来的,这些字词被收在《说文解字》的“糸部”,如红、绯、绛、絑、縓、纁等。古代染色技术十分发达,染红色的天然原料除了上面说的“丹”——朱砂以外,还有纯植物茜草、红花等。《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中有“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中的“茹藘”就是茜草,可用于染绛红色。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宝玉为死去的晴雯做《芙蓉女儿诔》,其中有一句“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最后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却陡然变色,这是因为在第四十回写到贾母一行来到黛玉住处,发现黛玉的窗纱有点旧,便让换上一种叫“软烟罗”的纱,其中银红色的叫“霞影纱”,是茜纱之一种。黛玉窗户上后来用的正是这种纱,所以宝玉改的那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很容易让敏感的黛玉认为这句是暗指宝玉和自己无缘。“霞影纱”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形象地反映了茜草的染色效果,是霞光夕影般美丽的红色,“茜”也成了文学作品中红色的代称。
古人还用另一种染料植物红花染色,效果极佳。唐代李中有《红花》诗:“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猩猩血红正是对红花染色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之比况。
“赤”“朱”“丹”“红”,可统称为“红”,代表着火之色、血之色、生命之色。在各种颜色中只有这种大红色拥有独一无二的名字——“中国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力量,并将继续佑护、聚拢着每一位中国人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2.图片要求清晰、未经技术处理,分辨率至少为1600像素×1200像素,并提供相应版权信息。摄影作品需提供原始图片。
1.本刊在收到稿件后会尽快审阅,投稿之后30天内未收到回复的作者可将稿件自行处理。
2.作者需要配合本刊编辑核实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要时对稿件进行修改。
4.本刊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合作网站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
色代表着火之色、血之色、生命之色,是中国文化别具特色的标志,被冠以独一无二的名字“中国红”。汉字中表示红色或与红色义项相关的字很丰富,如“赤”“朱”“丹”“红”,这些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怎样的意蕴呢?生活在古老中华大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并能够运用颜色。红色是人类最先认识并与之发生情感沟通的颜色之一,它是原始时代甚至于是整个历史上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象征。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已经有了对红色的审美意识。考古人员在山顶洞人的墓葬中发现尸体周围有赤铁矿粉末的痕迹,还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瓮棺里发现有涂洒红色和黑色颜料的人骨,出土的各种彩绘陶器也有红色的应用,如俗称的红顶碗,即因口缘下有一条红色或橘黄色宽带而得名,一些陶器上还有朱书、墨书痕迹。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卜辞完整,字口涂朱,被誉为“甲骨之王”。这些都是古代中华文明应用红色的实证。
红色并非是一开始就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主流颜色的。夏商周三代对颜色有不同的崇尚。夏人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在丧葬、战争、祭祀时都选择相应的时辰、战马、祭牲等。从周代尚赤开始,历代对红色的重视各有变化,历史上对正红色的重视程度最高的是明代,如服饰方面,规定一至四品官员穿绯色(《说文》曰:“绯,帛赤色也。”)即赤色、正红色的衣服。皇室、官员的婚庆和寿宴等活动,主色调都为红色,崇尚红色由制度渐成风俗而盛行于民间,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国红”。
中国古代对红色的表述词语非常丰富,常用的有“赤”“朱”“丹”“红”等,这些字所代表的红色的含义也有所差别,是需要细加分别的。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这些表示红色的字,并梳理其文化内涵。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撰写的《说文解字》中说:“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甲骨文“赤”从大从火(古文从炎),是会意字。按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所以“赤”为南方之色。“赤”本义指火的颜色,即正红色。《释名·释采帛》曰:“赤,赫也,太阳之色也。”无论太阳还是火,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周朝尚赤。《礼记·檀弓上》云:“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大事指丧事,意思是周人崇尚赤色,敛尸一般在太阳出来时举行,战争时用赤毛白腹的马,用赤色牲畜进行祭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颂壶”的铭文中也有周人尚赤的记载,铭文的意思是周天子赏赐给“颂”玄色的朝服,衣缘有刺绣的纹饰,还有赤色的蔽膝、朱色的佩玉。
周天子的礼服也以赤色为主。周朝时的黑色、赭色、青色大致上是一般百姓所穿着衣服的颜色,这些色彩的染料取得都较为容易,染色过程较为简单,且附着度高,不易褪色。而贵族衣着色彩赤色较多,染色原料多用朱砂。朱砂属于贵重矿物,颜色纯正,经久不褪,一直被用来涂染贵重衣料。但因朱砂数量稀少,价格昂贵,用朱砂染制衣服工艺复杂,只有特殊阶层才能使用,从而使赤色具有了区分等级的标识作用。
实际应用中,“朱”比“赤”的使用更加广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朱”的本意及“朱”与“赤”的关系做了解释:“朱,赤心木,松柏属。”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糸部曰:‘絑,纯赤也。’是其本字也。”又说:“纯同醇,厚也。赤,南方色也……凡经传言朱皆当作絑,朱其叚借字也。朱者,赤心木也。”对比这两处注释,可见“朱”的本义指松柏一类的赤心树木,指正红色本字应该是“絑”,后来借用“朱”表示,于是“朱行而絑废矣”。我们看到“近朱者赤”之“朱”表示正红色,早就习焉不察了。
先秦至汉代,朱色依旧为贵族所崇尚。《诗经·豳风·七月》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句诗的意思是染上颜色黑或黄,我染红色最鲜亮,为那公子做衣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其朱红颜色鲜艳夺目,为朱砂涂染而成,细致而均匀,而且历经千年未见朱砂析出等现象,可见当时的矿物质颜料研磨已经相当精细,涂染技术精良,已经具备较高的染织水平。
朱色也有富贵之寓意。古人常以“朱门”指代富贵人家,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明史·海瑞列传》中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官职名,正四品,负责维持国家机关和官员的纲纪)的身份巡按应天(今南京),有钱有势的朱门大户听闻海瑞要来做官,纷纷提前将门漆黑,以示贫弱,免得招来核查。商周以来,天子的大门都是朱色的。明清紫禁城建筑的用色首先以朱、黄为主色,以凸显皇家的威严,也有富贵吉祥的文化寓意。
古人非常讲究“五行”与“五色”的对应一致,这一传统直到明清时期还保持着。位于西侧中山公园里的社稷坛,其建制由“五色土”构成,其中朱色的土代表南方,坛四周方形的矮墙即“壝”上覆盖着青、朱、白、黑四色琉璃砖,只要看见朱色,方向一定是南。《周礼》中说“以赤璋礼南方”,即选用正红色的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朱雀亦常被称作赤鸟。“四色”成为代表方位的符号,而居于中央的黄色(代表“五行”的土)则是王朝大一统的标志。
《说文解字》中对丹的解释为“巴、越之赤石也”,意思是丹是西南地区出产的“赤石”,即朱砂。“丹”的字形如同竹筒里盛放着朱砂之形,字中间的点表示朱砂。“丹”字引申指朱红色,与“朱”同义。
《穀梁传·庄公二十三年》云:“秋,丹桓宫楹。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tǒu)。丹楹,非礼也。”《太平御览》引作“礼,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营造法式》也作“天子丹”。从《穀梁传》“非礼也”的说法来看,作“天子丹”是更合理的,因为天子不可能与诸侯同礼,疑今本《穀梁传》脱落了“丹”字,这句话应为“礼,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意思是礼制规定天子宫殿的柱子涂成正红色,诸侯、大夫、士涂成其他不同的颜色。鲁国的桓公是诸侯,用丹涂楹,这是僭越使用了天子专用的颜色,所以是“非礼”的。在殷商时期,宫殿柱子多用丹红色、墙为白色;周代规定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丹红色。在木结构外部施以丹漆,最初是为了木结构的防腐、防蠹,后来逐渐和礼制、美化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建筑中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彩画,这种建筑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
一直被称作中国色的“红”,原指粉红色,古代属于“间色”。《论语·乡党》云:“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指古人家居时穿的便服,是说品德端正的人平日家居的便服是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红和紫都是“间色”。
“红”是一个形声字,从糸,工声,始见于战国文字。《说文解字》中把红解释为赤白色的帛,后泛指粉红色、桃红色等。汉语中很多表示颜色的字词都是从染织来的,这些字词被收在《说文解字》的“糸部”,如红、绯、绛、絑、縓、纁等。古代染色技术十分发达,染红色的天然原料除了上面说的“丹”——朱砂以外,还有纯植物茜草、红花等。《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中有“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中的“茹藘”就是茜草,可用于染绛红色。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宝玉为死去的晴雯做《芙蓉女儿诔》,其中有一句“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最后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却陡然变色,这是因为在第四十回写到贾母一行来到黛玉住处,发现黛玉的窗纱有点旧,便让换上一种叫“软烟罗”的纱,其中银红色的叫“霞影纱”,是茜纱之一种。黛玉窗户上后来用的正是这种纱,所以宝玉改的那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很容易让敏感的黛玉认为这句是暗指宝玉和自己无缘。“霞影纱”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形象地反映了茜草的染色效果,是霞光夕影般美丽的红色,“茜”也成了文学作品中红色的代称。
古人还用另一种染料植物红花染色,效果极佳。唐代李中有《红花》诗:“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猩猩血红正是对红花染色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之比况。
“赤”“朱”“丹”“红”,可统称为“红”,代表着火之色、血之色、生命之色。在各种颜色中只有这种大红色拥有独一无二的名字——“中国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力量,并将继续佑护、聚拢着每一位中国人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2.图片要求清晰、未经技术处理,分辨率至少为1600像素×1200像素,并提供相应版权信息。摄影作品需提供原始图片。
1.本刊在收到稿件后会尽快审阅,投稿之后30天内未收到回复的作者可将稿件自行处理。
2.作者需要配合本刊编辑核实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要时对稿件进行修改。
4.本刊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合作网站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
相关文章
- 梁新平时评|古建活化可以更“活”的
- 一座古建筑与一所大学的相遇
- 北京朝阳区南磨房地区拆除建木3号院内违章建筑
-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全8集一段永远被铭记的中国建筑历史……
- 桐庐出台古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现代仿古砖”骤热 掀起全球的追捧热潮
- 川大副教授课堂上劈砖(图)
- 青岛老城区红瓦现“补丁”!白色、黑色、紫红色…色彩斑斓游客:有点不搭调
- 中建八个局的薪酬待遇公布!确实不错啊
- 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课程——《从古代建筑看社会历史的发展
- 青岛崂山区室内设计培训哪家强
- 5月1日开始实施!广西的这座千年古镇有了“护身符”
- 国内最好看的3座地标建筑网友:第二个最美
- 最后一战传奇落幕 小威告别职业网坛
- 东夷文化故地复原上古祭礼 祭拜中华始祖伏羲女娲
- 能链企服与陕文投数科深度合作 数字化能源助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
- 法制经纬_资讯_凤凰网
- 古建效果图制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许昌古建筑工程承包一二三级资质代办理流程材料
- 乡村假树门头装修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