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寻宋江南⑧|“穿越”一座小而美的南宋庙宇

中国古建网2023-08-06古建筑彩绘山庄古建筑彩绘
古建彩绘作图,山庄古建筑彩绘,黑白古建彩绘,寻宋江南⑧|“穿越”一座小而美的南宋庙宇,古建彩绘作图,山庄古建筑彩绘,黑白古建彩绘日前,因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流调引发长三角民众广泛关注的“寻宋之旅”中,一个冷门景点斜塘土地庙突然走红,也让这

寻宋江南⑧|“穿越”一座小而美的南宋庙宇

寻宋江南⑧|“穿越”一座小而美的南宋庙宇,

  古建彩绘作图,山庄古建筑彩绘,黑白古建彩绘日前,因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流调引发长三角民众广泛关注的“寻宋之旅”中,一个冷门景点斜塘土地庙突然走红,也让这里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记者来到土地庙所在地,发现它即便已经暂停对外开放,仍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希望一窥真容。

  在文物遗产遍地的苏州,斜塘土地庙是如何进入大众视野的?当时还在原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张建斌回忆起20多年前的点点滴滴。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前后,文物管理的移交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当时,园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都由原吴县文管会负责管理。

  “有一天,苏州市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仁宇等3人,和我们县文管会办公室3人一起下乡去了解文物保护单位现状,听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说王墓村有个有年代的土地庙,我们就一同前往现场踏勘,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这座土地庙。”他继续道,“当时的土地庙,真的破败不堪,主体建筑有点倾斜,主殿里还堆放了杂物,但市文管会专家一看到散落在地面的柱础和大殿里精美的木构架,都两眼放光。”

  从那天联合踏勘起,斜塘土地庙真正进入了专家的视野,同时也引起了媒体关注,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市文管会立即组织对土地庙进行测绘、照相、划定保护范围等基础工作,土地庙也从一座普通古建筑直接成为省级文保单位。据了解,“斜塘土地庙”这一名称,是1996年苏州市文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在考察小庙后为便于制定维修方案和开展相关保护工作而命名的。历史上,王墓当地及斜塘群众多称小庙为“朝北土地堂”。

  然而,在园区开发之际,王墓村的这座破旧小庙又会何去何从?1997年,园区管委会专门召开了一次保护文物古迹的会议,通过了王墓古庙古桥保护修复方案,接着又拨出专款、请来专家,在完整保护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按原样修复古庙,古庙面貌至此焕然一新。

  斜塘土地庙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仅存的宋代古庙,也是迄今在苏州地区继玄妙观三清殿之后发现仅存的南宋木结构厅堂建筑遗存。而在上世纪90年代园区对朝北土地堂抢救性修缮保护之前,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的小庙已因年久破败而翻修过,但庙址基底、屋面梁架及建筑风格依然完好保存。

  台湾著名古建筑专家阎亚宁博士在考察完斜塘土地庙后认为,这是一处典型的宋代遗存,规模虽小,但做法规范,制作精细,在中国南方不多见。苏州最早一批参与斜塘土地庙保护的文史专家之一、苏州市文管会原副主任王仁宇,也向记者述说斜塘土地庙的历史渊源。

  “上世纪90年代,我来接管斜塘镇的文物时,发现这一古老的历史遗存。当时就觉得非常惊喜,虽然一时无法断定它的年份,但是庙边的桥我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宋代的桥。”他解释道,永安桥是一座梁式三跨石板桥,桥身采用了宋代常用的武康石进行修建;此外,武康石通过打磨,中间厚、两头薄,两侧有雕花。他强调,这是宋代武康石的做法,加工比较细致。历经数百年风化后,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重修。“在桥北侧排柱上刻有‘大明癸亥正统八年(编者注:1443年)季春重建’字样,因此可见永安桥是始建于南宋、重修于明代的石桥。”永安桥用条石榫接而成,近千年来,永安桥虽处水路要冲,但桥身仍然稳固坚实,与古庙相得益彰,构成一幅江南水乡美景。

  “一开始,我们初步猜测斜塘土地庙应为宋代遗存。1996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勘查、测绘,发现此庙结构完整,建筑基础没有变动,柱基采用分层瓦罐碎片加填黄泥的做法,是典型的宋代殿基。1997年,苏州开始对其进行拨款修整,1998年底修整完工。”王仁宇介绍,后来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他们初步的猜想,柱檐、石板、柱础等风格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代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部分柱础相似,斗拱、屋脊等手法也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从结构特点以及基础填有“韩(世忠)瓶”碎片分析,土地庙应为南宋建筑。

  2002年,王墓村被纳入独墅湖高教区范围。时任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高教区开发的陈龙回忆道,他们肩负着的是高教区现代化的未来,但他们也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延续和发扬。因此在斜塘土地庙与永安桥的规划上,这块区域成为周边建筑群的核心,周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都围绕着它、呼应着它。

  “原来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庙,我们特意为其设计建造了综合楼,现在是一面临水、三面连廊的小院,让土地庙被包裹保护其中。”他说。实际上,作为一座宋代殿宇遗存,斜塘土地庙对于当地百姓而言也是重要的精神寄托,这也是它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自2002年土地庙所在的独墅湖高教区开发以来,王墓村的样貌几乎荡然无存,而这座被特意保留的土地庙也成为大家对于故土的主要记忆。

  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内,艺术家刘越制作的纪录片《土地岁月》真实地记录了王墓村村民曾经的生活场景。“里面最早的镜头是我大约10年前拍摄的,那时我正在附近工作,注意到斜塘土地庙里有村民在吟唱歌舞,顺手拍了一些镜头,之后不久王墓村拆迁,这些景象也不复存在,我根据这样的线索制作了这个视频。”他说,在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村民们已经脱离了依赖土地的农耕生活,住进了高楼,但斜塘土地庙仍然是他们的历史记忆——看见这座园区的古老地标就找到了曾经的家园。

  “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刘越感慨,或许在几百年以前,那些因北方兵祸流徙至此的流民,就通过修筑土地庙以追思失去的故土,从那时起,土地庙就承载起了古人的家园记忆。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