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大咖秀NO50丨埃尔多·瓜茨尼:历史建筑奇遇记

中国古建网2023-01-17古建筑彩绘大梁彩绘古建
泰州古建彩绘,大梁彩绘古建,园林古建绘画,大咖秀NO50丨埃尔多·瓜茨尼:历史建筑奇遇记,泰州古建彩绘,大梁彩绘古建,园林古建绘画修复古建筑,犹如续写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难易程度可参考高鹗写《红楼梦》,幸运的是高鹗在后四十回中拥有姓

大咖秀NO50丨埃尔多·瓜茨尼:历史建筑奇遇记

大咖秀NO50丨埃尔多·瓜茨尼:历史建筑奇遇记,

  泰州古建彩绘,大梁彩绘古建,园林古建绘画修复古建筑,犹如续写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难易程度可参考高鹗写《红楼梦》,幸运的是高鹗在后四十回中拥有姓名,但大部分古建筑修复专家只能成为籍籍无名的幕后英雄。

  从事古建筑修复研究的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埃尔多·瓜茨尼(edoardoguazzoni),正是这样的无名英雄,他藏身幕后所做的贡献,并不逊色于任何在台前接受来自世界赞誉的建筑师。

  如果为瓜茨尼这一生的工作作结,会惊喜发现其中隐藏着一部欧洲古建筑复兴史,他主导修复的米兰著名的斯福尔扎城堡、米兰大运河、Teatro Gerolam木偶剧院…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使用价值上都宛若重生,这意味着历史再次拨云见日,垂死的建筑再次复活。

  1946年,瓜茨尼出生于米兰艺术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画家,虽然瓜茨尼最终通往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但艺术基因依然清晰而深刻地伴随一生——刚大学毕业,他的建筑设计手稿就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永久收藏。

  时间快进到2019年,网易记者与瓜茨尼的故事,从他位于米兰中国街公寓里的几幅画开始。

  没有浮华的装饰,满墙到顶的书架和装裱为装饰画的手绘作品,寥寥几笔就展现出了一个亲切平易的空间,正如瓜茨尼教授本人的性格。

  在正式采访前,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了毕生的秘密收藏——一整面橱柜的汽车模型,很难想象严谨认真的学术派教授的另一面,是童心未泯的老男孩。

  在他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挂满了祖孙三代画作的墙,这也是瓜茨尼在家中最喜欢的空间,这不仅是怀缅父辈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父与子之间的代际连接与传承,这让他在流动的岁月中,始终怀揣着家族的姓名。

  而我们似乎也能从中窥视到他的建筑观:尊重事物内在发展规律,对历史怀有敬畏心,从建造到毁坏再到修复,哪怕仅存一块石头,他也能找到新与旧的脉络,找到古建筑重生的内在生命动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一个孩子,瓜茨尼被带到Gerolamo剧院,这里原本是木偶剧院,汇聚了意大利最著名的木偶剧演员。这个剧院从十九世纪就开始为孩子们进行表演,但到上世纪80年代,剧院最终因年久失修而被迫关闭,孩童的乐园化成一片废墟。

  直到六十年后的2008年,瓜茨尼再次回到童年的乐土,将破碎的童年记忆一片片拼回。

  他在修复时,扩大了原本专门为孩子设置的座椅,改动包厢颜色,选择了更有张力的红色与绿色,修复建筑内部装饰……说来容易,但却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

  因其难点在于装饰的繁复性,涉及雕刻、石膏、湿壁画…… 而每一种装饰都需要专门的技艺,并且还要尊重其原始模样,这与故宫修复同理,雕梁画栋和壁画都不能随意修改,内部的浮雕还采用了一种湿纸的特殊工艺制作,以确保承重。

  甚至还请到声学专家做调整,最后,木偶剧院摇身变为可容纳200人的音乐剧院。

  2019年米兰设计周,时尚奢侈品牌MIUMIU选在此地举办了自己的展览。

  因此,可以说功能性的改变是古建筑修复除艺术性与历史性以外,最大的意义所在。

  在瓜茨尼的另一重要项目,在对米兰大运河的修复中,他也坚持把功能最大化贯彻始终。

  米兰大运河是一个自十四世纪以来一直有错综复杂的建筑活动的水源。当时米兰市政府为了迎接2015年的世博会,决定修复米兰大运河。这个项目,从瓜茨尼2004年参加竞赛开始,直到2015正式竣工,跨度11年之久。

  在规划之初,瓜茨尼沿用了古城墙的元素,由于作为隔绝乡村与城市的旧城墙早已拆毁,他又在原址上新建了城墙,但功能却与过往大相径庭,这时的城墙主要承担着沟通的作用。

  这是一个互动与融合的空间,人可以在墙上行走,与墙内进行沟通。这个项目在改造时也曾面临巨大的困难,但如现在所见,曾经的烂泥淖,现在成了最受年轻人以及家庭喜爱的场所。

  除了对剧院与运河的修复,其实瓜茨尼还主持过许多古城堡修复,包括久负盛名的斯福尔扎城堡,但他认为斯福尔扎城堡属于米兰人民,并不想归功于自己。

  其实一直以来,国内对古建筑修复讨论最多的,除了故宫修复外,就是各种辣眼睛的破坏式修复。真正引发世界性关注的,或许是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后,木已成舟,浴火后的巴黎圣母院正式进入漫长的修复期。网络上对巴黎圣母院的痛惜也逐渐变成了对修复的关注,甚至还吸引了大量的建筑师在线开脑洞。

  但事实上,古建筑修复并非是炙手可热的专业,自带青史不留名的属性,让无数人望而却步,“创造”or“修复”是一道无关野心有关信仰的选择题,选择隐身于建筑的阴影之下,成为伟大建筑中最不易察觉的一块基石,确实需要真正的热爱与信仰。

  我们的生活并非是与过去断裂开的,正是因为过去的发生,才有了现在的我们,在现代的建筑世界里,一直在追捧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与城市地标,却忽略了与过往的连接。

  瓜茨尼与Paolo Rizzatto在2001年策划了《城市与设计:记忆与未来》的展览,当时与米兰科学技术博物馆、阿尔法·罗米欧博物馆、米兰三年展博物馆进行了联动展览,整个活动的性质类似于设计周,但实际上是一种博物馆联动性质的展览。

  他们选择的主题是轮子,这是来源于三千年前中国古代老子的一种思想,用老子的话来说,创造是通过把思想转化为物质,因此,车轮可以通过其从车床,铣床到电机轴的多种用途,再到现代的运动方式,这是对进步的隐喻,同时也在投射未来。

  “或许有时候在建筑作品中,没有感受到和古代的关联,但其实用了古代的思想,把思想与抽象的理解,都变成了物质,发明和作品。”

  除了展现历史的变迁,那么前沿科技又如何与旧建筑产生关联?这个项目是在1989年,当时核爆属于很新的题材,瓜茨尼通过在古老的十字形教堂的相互作用中绘制白色,谨慎和有节奏运用木结构。

  根据装置选择展览标准,结合雕塑大师Umberto Mastroianni的艺术发展特征的作品,从开头的现实素描到渐进的抽象主义,再到“广岛”,木头对抗战争的巨大爆燃,放置在展览的圆顶和中心,这样从各个位置都能进行观察。

  古建修复专家只是瓜茨尼其中一种身份,他作为建筑师也主导过许多新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我们也能在其中找到与过去的连接。

  这个现代建筑整体布局和规划沿袭了中世纪的格局,用古典文化表达了几何秩序,功能和纪念性的概念,选择的线条,形式都是精确,合理,有根据,以及容易识别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这是一个特别狭长的空间,类似于庞贝古城的结构,有一条中轴线,穿过门房到达庭院,最后再到主房,这栋建筑的前后纵深有所不同,高低上也有差异。

  主体共四层,由三个公寓组成,底层的入口大厅,是作为搬运工的小屋和保管人的宿舍。

  第二个建筑共两层,包括办公室和实验室,可以俯瞰私人花园,庭院则由白色墙壁横向围绕而成,从主体进入后,就能直接通向建筑物及地下车库。

  除了对建筑结构的考虑,为确保每个房间的宜居性,瓜茨尼还需要对采光进行考量,因此,其间还涉及了许多现代建筑的规则。

  在这个项目中,瓜茨尼把中世纪的建筑理念与现代建筑的建造标准相结合,实现了古今建筑之间的自然过渡与衔接。

  在意大利南部Puglia区,瓜茨尼就将当地的传统手工技艺,应用到了新建筑中,外观是普通的新建筑,但内里却是旧建筑,尤其是看似平平无奇的内部穹顶,则完全沿用了传统工艺与传统理念,是完全实用纯手工敲打出来的石块砌于顶上,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穹顶,目的并非为了呈现某种效果,而是为了对这种技艺的保护,这是瓜茨尼对古代沿袭技艺的尊重。

  除了在欧洲,瓜茨尼还曾做过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支援项目,一座融合了中西与宗教三种元素的佛教学校,建筑外立面的横条是当地特色元素,顶上则是佛教元素,这是一个落后但充满宗教色彩的地方,设计目的不在于炫技,而是单纯满足功能性的需求。

  地上四层楼的建筑以小型入口庭院周围的L形排列。一楼设有健身房和带厨房的食堂; 一楼和二楼是为居民学生提供相关服务的教室和房间; 三楼则作为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家。在上层露台上,有连接所有楼层的楼梯,还有pooja室,是祈祷和冥想的寺庙。

  学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周边墙壁覆盖着外露的砖块,通过外部白色抹灰确保分布到各个楼层。根据西藏工艺传统制作的窗户,门,甚至是寺庙的装饰,都是用苋菜涂成的。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四周房子都塌了,这栋建筑依然完好无损,还短暂成为了灾民收容中心。

  穿行于瓜茨尼的建筑中,或许并不觉得酷炫或震撼,但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瓜茨尼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精神氛围,包括对文化鲜明性格的描写,都能在他的建筑中找到依据。

  瓜茨尼:米兰是一座旧城,我对米兰的印象其实是从一些小巷道开始,当你不经意推开巷道深处的小门,总会发现别有洞天。我认为米兰是一座常常能发现惊喜的城市,它的人文主义,包容、人性化、国际化吸引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此,这就是米兰的特点。也许对比罗马,罗马规模更大人口更多,但对意大利最重要的时尚与设计,确实诞生于米兰,成就了米兰更兼容并蓄的特征。

  瓜茨尼:我曾在法国、德国很多欧洲国家工作生活过,如今已到70岁古稀,从心所欲的年纪,虽然我没有去过中国,但我知道中国的日新月异与爆炸式成长,这样的过程令人期待,从专业的角度而言,我的主要作品都在欧洲,在小尺度的环境中,虽然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但人生不应设限,期待还有不同尺度的项目经验。

  毋庸置疑,建筑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历经沧桑,战胜岁月的风蚀,曾经颓败但从未凋亡。而这样的不可思议,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来自古建修复专家的回春妙手。

  他们是事实上的建筑医生,把无数的古建筑从濒死状态中拉回,并确保建筑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用“医者仁心”与“医疗技术”延续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建筑的生命长度,从而令一代又一代能够看到在这个地球上鲜活的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我要去米兰 2018中国设计力青年榜”TOP10米兰游学就由瓜茨尼教授亲自带队打卡米兰历史建筑,并在教授的工作室进行了专业课程的学习! 2020年,我们将继续游走米兰,发现更多过去与未来的秘密。p.s?“我要去米兰 2019中国设计力青年榜”报名通道已开启啦!

  该栏目是国内首档以图片形式展现设计师生活工作细节与个人修养的高端专业品牌栏目。往期大咖秀的嘉宾有:梁志天、朱小杰、石大宇、贾伟、温浩、凌宗湧、郑忠、杨邦胜、梁景华、姜峰、高意静、瞿广慈、马岩松、卢志荣、凯莉赫本等等。我们也欢迎更多设计界大咖们参与《设计大咖秀》的拍摄,用镜头展现设计师与众不同的一面。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