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85年前七七事变爆发前几天他们发现了一座打脸日本人的古建筑

中国古建网2023-01-15古建筑彩绘古建筑绘画简易
古建绘画公司,古建筑绘画简易,古建彩绘蓝,85年前七七事变爆发前几天他们发现了一座打脸日本人的古建筑,古建绘画公司,古建筑绘画简易,古建彩绘蓝1937年7月7日,正在山西五台县的梁思成向北平发去一封电报,汇报一个特大喜讯。

85年前七七事变爆发前几天他们发现了一座打脸日本人的古建筑

85年前七七事变爆发前几天他们发现了一座打脸日本人的古建筑,

  古建绘画公司,古建筑绘画简易,古建 彩绘蓝1937年7月7日,正在山西五台县的梁思成向北平发去一封电报,汇报一个特大喜讯。

  他不会想到,当晚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将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学术生涯。

  七年前,留学美国、主攻建筑学的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双双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

  随后的这些年里,他们携手参与了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文渊阁的维修,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清式营造则例》……

  为了破译北宋的建筑天书《营造法式》,1932-1937年,在那土匪、军阀横行,日本步步进逼的时代,两人和学社的同仁,在战争的阴霾下和时间赛跑,走访了130多个县、市,调查了超过1500座古建筑,完成了超过1800张测绘手稿。

  这些古建筑中,有距今近千年的辽代建筑、有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却始终未能找到一座唐代建筑,来打破日本人的断言。

  学社成立之初,曾邀请日本建筑史学家交流,日本学者指出: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中国人想看唐代建筑,只能到日本去。

  那时,日本学者已经纵横华夏考察中国古迹近30年,而营造学社才刚刚起步。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以异常肯定的口气宣称:“中国全境内木质遗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实际说来,中国和朝鲜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

  1937年6月底,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梁思成、林徽因和学生莫宗江、纪玉堂,启程前往山西,辗转前往五台县豆村的佛光寺。

  “我和我的妻子林徽因建筑师以及几位工作人员,从北平去了太原,再坐汽车到80英里外的东冶。从东冶我们改乘骡车走很少有人走的土路进五台山,当时并不知道沿路有我们要寻找的庙宇。在南台外围,大约过豆村三英里,我们走进了佛光寺大门。”

  从东冶镇到佛光寺,大约是50公里路程,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一行人,骑着骡子在山道上颠簸了几天!

  此前五年的考察经验,当他们站在东大殿前,一望便知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建筑。

  四人在佛光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测绘了两天,却始终不敢确定这是唐代的建筑。

  几人马上到村里找人帮忙搭起架子,纪玉堂爬上去用水一刷,一行字显露了出来: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她马上走出大殿,重新审视经幢上的文字,同样的名字赫然在目——“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而经幢上的纪年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

  佛殿是由一位妇女捐献的!而我们这个年轻建筑师,一位妇女,却是第一个发现这座中国最难得古庙的捐献者也曾是一位妇女,这似乎未必是巧合吧。

  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现存唐构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梁思成先生将其尊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他说“佛殿建筑物本身已是一座唐构,乃更在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的塑像、绘画和墨迹,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一处,在实物遗迹中诚然是件奇珍。”

  许多年后,同行的莫宗江先生(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清华大学建筑工程教授),在79岁时回忆“佛光寺,我的老师高兴得不得了!我们第一次看到唐朝建筑!”

  1937年7月7日,一行人离开佛光寺后,抵达五台县,旋即向北平发去喜讯。两天后,《北平晨报》披露了电报的内容。

  随后,一行四人“游台怀诸寺,越北台至沙河镇沿滹沱河经繁峙至代县,工作二日始闻卢桥烽火。时战事爆发,已逾五日。”他们马上结束考察,辗转返回北平。

  两个月后,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向大后方撤退,开始一段半流亡的生活。

  在一封给沈从文的信中,林徽因这样写道:“由卢沟桥事变到现在,我们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遍,带着行李、小孩,奉着老母,由天津到长沙,共计上下舟车十六次,进出旅店十二次。”

  从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再到四川李庄,林徽因的肺病恶化为肺结核,梁思成背脊骨完全硬化,儿子的腿上长了疥疮,一家人贫病交加。

  “我的两个孩子越来越像狄更斯笔下贫民窟里的难童,从诫腿上满是各种蚊虫叮咬的疤痕,看上去已经不像腿了。”

  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林徽因平静地说“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由于脊椎病,梁思成难以尝试低头写作,他找来一个花瓶来支撑下巴,常常是点着油灯工作到深夜。

  林徽因由于肺结核,常常发烧,常年卧病在床,但每当病情好转,就协助梁思成查阅史料、撰写和校正书稿。

  等到书稿写完,梁思成复刊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佛光寺的文章,已经到了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候。

  在一篇文章中,他对佛光寺的命运颇为担忧:而唐宇所在的豆村,则从原先的默默无闻转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报纸上,有时成为日本人进攻五台山的基地,有时成为中国人反攻的目标。战后该唐代建筑还能剩下什么是很成问题的。我不希望我的照片与图纸竟成为它唯一现存的记录。

  在李庄的时候,梁思成还经常梦想着抗战胜利后,和林徽因再到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

  只是,被拖垮的身体,抗战、内战、各种运动接连发生,使他们再也无法携手旅行。

  梁思成、林徽因学术考察的巅峰,最终还是停留在了1937年7月:这座代表中华文化最伟大朝代的建筑,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被他们重新发现。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