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济宁追溯济宁20大古代建筑

中国古建网2023-01-11古建筑彩绘利川古建彩绘
古建彩绘寺庙,利川古建彩绘,南充古建彩绘,济宁追溯济宁20大古代建筑,古建彩绘寺庙,利川古建彩绘,南充古建彩绘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

济宁追溯济宁20大古代建筑

济宁追溯济宁20大古代建筑,

  古建彩绘寺庙,利川古建彩绘,南充古建彩绘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

  入亚圣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高十七米,宽二十七点七米,深二十四米,为绿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 殿下竖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莲状础座。前廊下8根柱上饰以遨游的双翅翼龙、宝相牡丹、西蕃莲等图案,技艺精湛。殿外梁坊斗拱饰以宫殿和玺彩绘,金碧辉煌。殿正中门楣上悬有清高宗乾隆御书“道阐尼山”雕龙巨匾,殿内迎门金柱上悬巨幅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亦为乾隆手书。亚圣殿正中为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奉孟子塑像,服饰采用宋代元祐年间礼制:着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饰有九种图案),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饰。殿内东侧神龛内供奉孟子高足利国侯乐正子塑像。殿内西侧竖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刻。整座建筑显得庄严神圣;但与孔庙大成殿相比较,作为亚圣殿,其殿宇形象又是十分得体的。

  宗圣殿坐落于曾子庙中路第二院落的后部,是曾庙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华似锦,宏大华丽。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门前两根平雕云龙,其余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艺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门窗,镌扣成梅花锦式,巧夺天工,精美秀丽。顶履绿瓦,大脊游龙蜿蜒,跑兽千姿百态,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绘盘龙,八角藻井中,雕龙含珠,其势欲腾,殿门上悬“道传一贯”巨匾一面,遒劲的楷书大字为清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大殿正中透雕龙凤的神龛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衮服,双手执圭,独具儒家宗师风范。两侧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传弟子孟轲陪祀。

  入达孝门,为第三进院落,也是周公庙的中心院落,正中大殿,名“元圣殿”,是周公庙的主体建筑。殿为单檐歇山顶,高11.4米,广5间,深3间,六梁二十四柱,斗拱层叠,顶覆绿瓦,里外门窗透雕,红漆贴金彩绘。

  殿内正中枋檀上,高悬“明德勤施”雕龙金字巨匾。左、右两旁抱柱悬挂巨幅木雕金字对联,均为清乾隆皇帝御书。殿内明间正中的石雕须弥座上,置雕龙贴金神龛一座,龛内端坐着红颜白须的周公塑像,双目炯炯,神态安详。东旁梢间,有鲁公伯禽塑像端坐在须弥座上,面向西,无神龛,面白乌须,冠冕章服,姿态恭谨。 元圣殿前,建有宽阔的露台,是当年祭祀周公举行乐舞的地方。露台左、右,建东、西庑各3间,祀鲁国33位国君。 元圣殿后,原建有“定鼎堂”等建筑,现仅有殿基。 元圣殿东、西各有跨院,东院建有“问礼堂”,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造的,寓示“子入太庙,每事问”故事。此堂已于清末倒塌,现殿基上仅存乾隆皇帝亲书《谒元圣词》石碑一幢。

  十三碑亭位于曲阜孔庙,过了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这里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碑重约35吨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奎文阁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 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中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 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传说微山县马坡乡九曲村是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乡,引得江南诸地一片哗然。就在这样的潮湿地带,却有一座古老的木构建筑存在,那就是伏羲庙。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年代,它是济宁市现存最古的庙宇建筑。伏羲殿建于伏羲庙高台之上,高台青石砌成。按《十三道图·图经》载,这高台是伏羲之陵。明间隔扇,次间槛窗,尽间槛墙。

  太白楼即“太白酒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原址坐落在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济宁),居住在酒楼之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李白去世近百年时,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宋、金、元代对该楼都进行过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开凿济州河时,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 ,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就是现今的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留传至今。

  声远楼位于济宁市中区铁塔寺街中段,楼内悬挂一口巨型铁钟,撞击铁钟,响彻全城,声远10余里,故名“声远楼”。

  声远楼始建于北宋中叶。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题“声远楼”匾额一方,悬在二层檐下正前方,字体雄浑,特别醒目壮观。声远楼建在4.5米高的台基上,通高16米,为11脊十字顶正方形两层楼,下以12根方形石柱作外围主要支架,内以4根通天柱自下而上支撑两层顶端的梁檩,上下两层四檐和周围补间均以斗拱承托。顶覆灰瓦,挑脊上饰有按序排列的鸱吻、飞禽、走兽等。正中顶端设一头东尾西昂首怒目、背驮宝葫芦的麒麟异兽,寓意颇深。全楼雕梁画栋,朱甍映目,飞檐陡峭,风铎铮铮,属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楼内设木制楼梯可拾级而上。

  声远楼:声远楼始建于北宋中叶鼎盛时期。楼上层悬巨型铁钟一口,高2.2米,周长4.5米,重7.5吨,系宋代铸造,撞击声“远大化而张天声,发雷霆而震万物,上可以通乎九天,下可以彻乎九地,远可以达乎四境”,音质浑厚而嘹亮,声传十里之外。所以,此楼得名为“声远楼”。

  楼上巨钟高2.2米,壁厚0.2米,唇周长4.5米,重7.5吨,系宋代铸制。

  曲阜的钟鼓楼原为祭孔而设,这与其它地方钟鼓楼专为报时之用不同。以前,在祭孔大典行将开始之际,那震耳欲聋的巨鼓声,那响彻九霄的金钟声,不仅唤起全城每个人的注意,而且,为隆重的盛典,增添了极为强烈而神秘的气氛。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对圣人的虔诚之心,伴着咚咚的鼓声,随着悠悠的钟声,飞进孔子的故宅,飞入孔庙大成殿,起到了“心以钟传”和“心以鼓传”的作用。

  曲阜钟楼位于南北狭长的孔庙之东,阙里街中部,西接孔庙东南角楼,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在十余米高的城门上,耸立着一座五米高的钟楼。四梁八柱,飞檐翼张,绿瓦盖顶,砖砌回廊。楼中央的红漆木架上,高悬两大金钟,一铜一铁,各高约一米五十公分,直径一米有余。荷花形的钟口,龙头形的钟钮,加之满铸的篆字铭文,使巨钟愈显浑厚古朴,造型壮观。

  曲阜鼓楼位于城中心十字路口,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中期以后毁于火,同治十一年重建。为一座门式古建筑,圆拱门平台上建楼,重檐八角,六梁二十四柱。其通高16.1米,南北长25.4米,东西宽12.1米。巍峨的楼阁内,安放着一人多高的巨鼓。每逢祭孔大典,重锤响鼓,震得周围树梢颤动。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杏坛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

  聚义厅作为梁山好汉们聚会、议事、欢庆、出征、颁令的地方,为适应事业规模,自然屡加改建,到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这里一直是梁山事业蒸蒸日上、最后成为朝廷“攘外安内”劲旅的策源地。

  随着近千年的自然变迁,聚义厅自然已成为“陈迹”。到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决定对梁山作为历史上农民起义遗址进行修复时,聚义厅只留下模糊不清的基础、院内的旗杆窝和“宋江井”了。()

  大雄宝殿也称大殿,是宝相寺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主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大殿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3平方米。大殿围栏用三尺白汉白玉材质,精雕宝相花、如意和缠枝纹等图案。大殿内供奉的全堂佛像包括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文殊普贤菩萨、十八罗汉及海岛观音群像等

  大殿后约6米的空间便是“望月楼”,是“斋月”期间登高望月的地方。楼为双层,砖木结构,斗拱挑檐,顶覆绿色琉璃瓦,正脊垂脊装饰讲究,以龙凤、花卉尤精,整楼以精巧玲珑独具一格的风采久负盛名。楼北设有沐浴室,南侧原为教长居室,楼下紧接后门。后门亦为牌坊式建筑,上悬“古礼拜寺”匾额,两根石雕坊柱雕凿精湛,对舞的凤鸟有展翅欲飞之感,高浮雕的花卉图案可见匠心之良苦。与前大门的雕龙抱柱相映成趣,寓“龙翔凤翥”的祥瑞意境。

  青莲阁,位于兖州城东泗河西岸,金口坝大约有百十米的护河大堤下青莲阁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约在开元二十四年(736)时,带妻儿来到山东,寓居兖州的住所,在兖州住了二十余年。到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起,李白全家才离开兖州。阁为砖木结构,三间两层阁楼式,硬山顶,前面设廊,内设木质楼梯、地板。随着岁月荏苒,风雨侵蚀,青莲阁渐呈颓败趋势,阁顶部分塌落,檐椽朽损

  老济宁,历史上称作任城有八大景观:“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灌冢晴烟”、“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获麟晚渡”。

  很多地方都有王母阁或者娘娘庙,这缘之古老的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民众的一种信仰,一种包含了对长生不老理念并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说起“王母文化”,不得不追溯到上古时代。王母娘娘,即西王母,是所有仙女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是护佑婚姻生儿育女和掌管灾疫刑罚的女神。直到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她纳入道教神话体系,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并可和玉皇大帝相互配合,呼风唤雨。

  当然,在古南池畔,还有一种文化一直可与“王母文化”分庭抗礼,那就是“李杜”文化;只是当年杜甫“割据”兖州,而李白“坐镇”任城(济宁)。“诗坛双子”一生仅见过两次面,其中一次就在任城而且是南池,他们会面的见证人则是当时的任城许主簿,杜甫还为此写下了《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人们还修建了杜甫、李白、贺知章“三公祠”。

  南旺分水龙王庙位于汶上县城西南19公里南旺镇北。面对素称“水脊”的汶河、运河交汇之处,故得“分水”之称。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经明清多次扩广增建,形成一组规模宏伟又十分壮观的建筑群体。座南向北,平面布局呈横向扁方形。是一所以龙王庙为主体,附以禹王殿、宋公祠、观音阁等综合性的庙宇。东西阔250米,南北深220米,占地55000平方米。

  龙王庙是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前有庙门围墙起于石砌而成的高台之上,门外分列四对面目狰狞的石雕水兽。居高临下紧连宽4米,长220米的石砌河岸。12根供船只停泊挽缆的巨型石柱,如同卫仕一般屹立于河岸上。

  1985年在原文昌阁故址上新建.位于星湖公园,高7.2米,宽23米,进深13米,上层斗拱飞檐,下层设环廊,24根雕

  龙石柱顶立。正门上方,为时任金乡县政府县长的王连秀所韪“文渊阁“匾额。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气势雄伟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