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梁思成建筑手稿曝光!中国古建筑的美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古建网2022-12-18古建筑彩绘古建测绘工程
房县古建筑绘画,古建测绘工程,牡丹江古建彩绘,梁思成建筑手稿曝光!中国古建筑的美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房县古建筑绘画,古建测绘工程,牡丹江古建彩绘如今想要盖一个房子,需要3D建模,需要电脑制图,各种现代手段应有尽有,而在几十年前,建筑制图

梁思成建筑手稿曝光!中国古建筑的美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梁思成建筑手稿曝光!中国古建筑的美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房县古建筑绘画,古建测绘工程,牡丹江古建彩绘如今想要盖一个房子,需要3D建模,需要电脑制图,各种现代手段应有尽有,而在几十年前,建筑制图只能靠手绘。

  前不久,建筑大师梁思成大量的建筑手稿在网上曝光,其精致严谨惊艳了无数人。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家。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19年梁思成先生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192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的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一本巨著,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中国古代的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写成书,所以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营造法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

  尽管梁思成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得到武功秘笈一样开心,但是这本北宋时代的书却像天书一样没法读懂。

  《营造法式》在梁思成心中埋下一粒种子,他特别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来破译这本天书。

  中国建筑孕育于史前时期,发育在汉代,在唐代成熟,到了宋代臻于完美,直到明代开始衰老。

  中国的建筑外表简朴,内在结构复杂精美。但是外界普遍误认为中国建筑相较于其他系派很低劣幼稚。这样轻浮草率的结论,甚至影响了中国人自己,认为只不过是工匠之事。

  却不知道,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丝毫不受外部文化影响, 渊源深远,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

  1930年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1931年他升任法式部的主任,专攻《营造法式》。

  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破译天书的第一步,是在中华大地上遍寻唐宋辽金时期的古建筑。其中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以及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为最重要的三座建筑。

  梁思成的得力助手莫宗后来回忆,梁思成和他两人,花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把木塔从下到上一层一层地全都测量了。两人从塔刹基座一个维修用的小门走出来,到屋顶上。本来塔刹的顶上有八根铁链拴着屋顶的八个屋角,防止大风把塔刹吹走,由于年久失修,这些铁链都垂了下来。

  梁思成居然握着冰冷的铁链双足悬空往上爬。学生一看老师都带头爬了,只好硬着头皮也跟着爬上去。他们就这样把塔刹也测量下来。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梁思成拍的,下面的人是莫宗江。梁先生为了拍这个塔刹,把镜头取全,还得退到屋顶比较远的地方,很危险。

  1937年6月至7月是梁林夫妇考察古建筑人生的黄金时刻——他们二人和莫宗江、纪玉堂组成的调查队,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唐代大殿。

  在此之前,同样进行过长时间调查的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一千年以上的唐代木构建筑,如果想看唐代建筑,必须去日本。

  这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每一个人都是种刺激。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前夕,他们终于梦圆佛光寺。据王军先生考证,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梁思成向北平的中国营造学社发去一封电报,汇报了发现唐代建筑这个特大喜讯。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他们一行人见到这座大殿,欣赏它的外观,一望而知是唐末五代之物,可是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由于林徽因是远视眼,只有她发现了大殿的梁底下隐约刻着字。大家赶紧搭起脚手架,然后用布擦去梁底下的千年尘垢,终于看到了梁下题记。

  这些题记与殿前经幢上的碑文互相印对后发现,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57年——佛光寺大殿确凿是唐代建筑无疑。

  大殿内部有35尊唐代塑像,有面积很大的唐宋壁画,再加上梁底下的唐人书法,所以梁思成把它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这是里程碑式的成就,鼓舞着每一个建筑届的人,极大的增强了他们重拾中国古建文化的决心。

  就这样,他们前后花了9年时间,辗转15省200余县,考察过的建筑物超过两千个,全面深入地介绍和记录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史和技术特点。

  通过对上面三座典型建筑以及一系列相关古建的研究,梁思成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

  在对独乐寺观音阁的研究当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却总共只有六种规格。这说明,它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设计。在《营造法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这里的“材”字,指的是标准木材。

  这个标准材的断面被规定为3:2,还让它具有了高度科学的受力性能,并且把这个材分成八个等级,用来盖规模大小不等的建筑。

  而另一段很重要的话是:“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简单解释为,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各种重要的设计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模数化的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一点。

  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是斗栱。像漏斗形状的木结构构件,叫斗;所有长条形像弓一样的木构件则叫栱。

  再比如说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武则天时代的明堂,宽和深差不多都是90米,占地面积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故宫太和殿的四倍,高接近86米,比应县木塔还要高,不到一年建成。

  中国的古建筑是“以材为祖”,而在西方古建筑法式当中,以柱子的直径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基本模数,一座神庙浑身上下的重要设计尺寸都是柱径的整数倍或者分数。

  因此,西方的柱径和中国古代的“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梁思成先生对世界建筑史的一大贡献。

  这是《营造法式》的第一张插图,叫“圆方方圆图”。一个圆套方和一个方套圆。

  如果我们把上面这张图的这个正方形也画下来,可以发现这张图里面小正方形的边长与大正方形的边长也是1:√2。

  后来,《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嫌“方五斜七”太粗糙,便给出一个141:100,1.41更接近了。这就是中国匠人的智慧。

  梁思成说:“其最终目标,是为了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这一课题,向为学者们所未及,可资利用的文献甚少,只能求诸实例。”

  手绘图和电脑一样专业,却比机器制图多了一些人情味,因为里面包含着学者对自己国家文明瑰宝的深深热爱。

  梁思成先生的这些手绘图出生于动荡的乱世,集结成册面世的过程也很波折,先后经历过1939年底片被毁,仅存的图像资料辗转美国、英国、新加坡,直到1980年才回到国内与清华大学保存的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文稿重新合璧。

  之所以珍贵,还因为有很多上千年的建筑如今已被各种原因破坏消失,后世的我们只能从梁思成手稿里一窥昔日风华。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的手绘图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缩影,对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和发展传承有着重大影响,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