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珍贵原稿回归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欣赏古建筑赏析作业
中国古建文化图片,古建筑赏析作业,古建筑小品欣赏,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珍贵原稿回归,中国古建文化图片,古建筑赏析作业,古建筑小品欣赏如果能穿越时空,我想回到百年前,看看那时矗立在祖国大地上的宏伟古建筑容貌:,中轴线上的

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珍贵原稿回归

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珍贵原稿回归,

  中国古建文化图片,古建筑赏析作业,古建筑小品欣赏如果能穿越时空,我想回到百年前,看看那时矗立在祖国大地上的宏伟古建筑容貌:

  中轴线上的巍巍紫禁城、绵延起伏的八达岭长城、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魏拓跋氏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

  百年风雨侵蚀,日月星辰陪伴。有些古建筑已经破损,失去了以前的风采,而百年后的我们也很难窥见它们当年的雄风。

  伊东忠太,一位来自日本的学者,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亚洲建筑研究的先驱人物,曾影响过梁思成等中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在我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时候,日本先辈者如伊东、关野等先生的著作,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至三十六年(1903年),伊东忠太先后两次踏入中国,对北京皇城以及中国各地进行历访调查,并对旅途中所见的古建筑、文物、古迹、风俗进行了记录,绘制了大量样图。这些珍贵的资料,如今以原稿的形式回到了中国。

  伊东忠太五岁时进入藩校兴让馆,从《三字经》开始了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十四岁回到东京,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德语系学习,且“皇汉修身两学”成绩优秀。

  伊东忠太留学的课题是“日本佛教寺院起源考”,所以第一站便是中国。他有汉学素养,但是近代学术研究中的可用资料乏善可陈。这就意味着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次前途未知的“探险”,也可以说是以野外调查为形式的“新汉学”之旅。

  他在旅途中访问过的寺庙、拜参的堂塔、瞻仰过的佛像数不胜数。他记录下了旅途中的情形、逸事、投宿地的样子、与知县等人的对话,甚至还有夜晚做的梦。他在大同发现华严寺完好地保留了辽金创建时的样式时,喜出望外;当他来到云冈石窟寺时,分外震惊;当他在应州看见大木塔时,几乎处于半癫狂状态。

  这次野外调查,可以说是一次“巡礼之旅”,同时也是一次“修正之旅”,是伊东忠太对之前心中所想象的一次确认。

  《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是1901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

  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完成地呈现了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伊东忠太绘制的《西苑平面图》和《紫禁城平面图》也以两幅大海报的形式附录在书中。其中,《紫禁城平面图》是助教奥山恒五郎于1902年6月参考了法国军队氢气球上摄影得来的紫禁城全景、小川一真摄影师拍摄的景山以及从永安寺望向紫禁城的照片、伊东忠太工学博士根据实测以及踏测制成的紫禁城中央部分(从午门到坤宁门)图、德军制作的实测图(然而它仅包含到西苑的中海、南海的周边)、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制作的北京城图、片山工学博士曾经在建筑杂志刊登的北京皇城全图以及紫禁城全图、《唐土名胜图会》、中国人绘制的北京城全图(《京城各国暂分界址全图》)等依据记忆制作而成,是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紫禁城全图。

  《手绘紫禁城》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言和第一章皇城建筑装饰纹样、第二章皇建筑装饰色彩、第三章皇城建筑装饰评价,以及第四章皇城建筑装饰图样(共二十九个图样大类:1.六大类纹样: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几何类、人工纹样、各类纹样;2.二十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的色彩装饰;3.色彩的用法;4.三张宫殿写生)。

  其中,绪言及第一章至第三章是1906年日文初版时奥山恒五郎执笔的调查报告,第四章是原调查报告的附图,从理论到图像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北京皇城的建筑装饰概貌,以及紫禁城百年前的实景,如乾清宫、从西苑望向瀛台各宫殿(今内)、万寿山离宫(颐和园内)写生图,仿佛有一种回到百年前的现场感。

  1901年6月28日,伊东忠太一行接受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批准前往中国,这也是伊东忠太第一次前往中国。他们这次前往北京,主要目的是调查、研究、测绘北京皇城——紫禁城建筑装饰的情况。伊东忠太一行总共有七人,除了他自己,还有东京帝国大学工学学士土屋先生、奥山恒五郎、小川一真,以及大塚、森川两位随从。除此之外,毕业于外国语学校汉语系的岩原大三郎也同行。他们一行七人于7月2日从新桥坐火车出发,7月7日在广岛坐船,7月11日抵达天津大沽口,然后从天津前往北京并于7月12日到达,随后进入紫禁城进行调研、测绘,于9月10日回到东京,前后在北京待了50天。

  伊东忠太一行对紫禁城的调研主要集中在中路,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上述各宫殿附属的楼阁、回廊及大门等附属建筑。东、西两路即从坤宁门到北神武门之间各建筑的殿门,西苑(即)内的多数建筑(包括太液池周边、琼华岛[今北海公园内]及瀛台),以及万寿山离宫也都进行了粗略考察,并附记作为北京皇城建筑的标本。

  在紫禁城的实际调查中,他们主要采用了手绘、拍照片和写生的方式,初步计划按照实测、绘制测绘图、绘制纹样轮廓线以及着色的顺序逐次推进,因担心之后的调查时间不足而中途更改了调查方针,只进行几页完整的装饰图绘制,其余以简单的写生着色来辅助记忆。

  其中,多数的彩色图(除了缩放的纹样图)是将实测图作为底图净写的版画,版画以照片、写生簿作为参照, 对纹样轮廓进行修正,再根据记忆进行配色。

  因此,《手绘紫禁城》这本书对紫禁城的宫殿布局、传统古建的主要结构、装饰纹样、装饰色彩等都有了一个详细而直观的了解,使其不只是停留在王朝时代的一个名词而已。

  同时,本书的副标题之所以是“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这是由于书中的这些北京皇城建筑装饰艺术的图样确实是百年前在日本初版并保存的,而这一点无论从哪一方看它都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梁思成他们创办的营造学社到今天,有很多关于紫禁城建筑的书籍报刊资料和视听影像,但是单从紫禁城的建筑装饰纹样和装饰色彩来讲的确实很少,尤其是对紫禁城的全部建筑都有所涉及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在紫禁城早已成为故宫很多年后,伊东忠太等对其建筑装饰纹样和色彩的考察、研究却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价值,如那些按原样绘制的纹样在故宫里依然随处可见,那些或明艳或斑驳的色彩依然在各大殿、门能看到它们的样子,那些宫殿、门楼等依然在皇城内巍然屹立,不管是繁华还是沧桑,不管是惊叹还是沉寂,无疑都是穿越时空可以寻找的紫禁城建筑艺术之美。

  同时,当我们再去故宫游览时,或许你的注意点就不只是惊叹于中路那些巍峨大殿作为权力象征的展示,而是会从细节去看故宫内的建筑装饰的细节,故而也许会多一些其他的思考呢。

  伊东忠太在1901年的紫禁城调研中取得了成绩,让他形成了对明清建筑的独特观点,这成为他与中国建筑结缘的开端。

  日本伊势神宫突然漏雨,他要回去处理。他在日记说:“我们进入皇城考察了一周,值得研究的东西越来越多。调查工作不得不停止,实在是可惜,我心中也是无比难过和不舍。”

  伊东忠太新婚仅三个月后,在1902年3月25日,又来到了中国。伊东忠太自北京起程,途经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进入缅甸。

  伊东忠太游历了中原各地,经由蜀道来到重庆,前往成都登上了峨眉山,转而去到云南大理,再翻越崇山峻岭进入了缅甸,旅程中,他的笔记本不离身,将每日的见闻严谨详细地记录下来,一共记录了5册野外笔记。

  《手绘天朝》一书就是对这5册野外笔记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

  《手绘天朝》全书900余幅手绘,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编者非常用心,所有图片都尽可能加上了图注和图片说明,以原作者的见解以及当时状况的说明为基础,后期根据各种资料和现在的观点综合而成,图注上标明了原书图序号、地名、调查对象名和日期,并在必要时标记了图画的接续关系。

  伊东忠太在日记中记录了每天的行程、途中的趣闻轶事、投宿地的样子、与知县的会谈,根据这些记录,可以确定野外笔记的日期以及背景。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伊东忠太或徒步、或骑马、或乘舟,有时还会坐轿子进行调研,他将这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时候,间接为我们保留了那些蕴含着千年传统文化风韵的建筑、风土、人情。

  在前往西山的途中,他经过了蓝靛厂。所谓蓝靛,是用蓼蓝制成的一种染料。蓝靛厂出乎意料的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

  后来进入了四川,一行人改乘“三丁拐”。“三丁拐”指的是由三名轿夫所抬的轿子,前面两人,后面一人,又称为“鸭棚子”。轿子由竹子制成,弹力十足,每走一步都会轻轻地上下晃动,初乘时还难以适应。

  伊东忠太写生的内容五花八门,从探险的行程到地区概况、从建筑物的布局到其细节雕刻、从服装发型到风土人情、从家具等日常用品到各种自然风景都被他逐一描画。当时伊东忠太还根据自己的想象,在画中添加了天女、龙、鬼神等形象,增加了别样的风采。

  看过伊东忠太记录的建筑细节,我们一定会为祖辈的审美而惊叹。比如,他在怀来记录了当地的“花瓦”。花瓦指的是用瓦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多使用于墙帽或者墙面,种类非常多样。在新保安记录了“面户瓦”。“面户瓦从屋檐下垂的部件,用于排水,渐被装饰化。

  在汉中,他记录了“悬鱼”和屋脊。“悬鱼”是屋顶两端山面墙处垂下的装饰件。悬鱼上的花纹多为鱼形,不仅是作为预防火灾的符咒,还蕴含了“吉庆有余”的意思。“余”和“鱼”同音,“有鱼”即为“有余”,代表了生活富足,有富裕的钱财或粮食。

  在云南府,他记录了许多建筑的花纹图案,非常有趣。用多彩的颜色描绘,表现出几何学的美感。

  除了记录建筑,在缺乏影像记录时代,这些风土人情的记录太珍贵了。在汉口的时候,他曾画了一幅戴着狗头帽的儿童画像,萌态可掬。

  伊东忠太的笔记忠实记录了中国古建筑的原始风貌,为文物的修复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以北京的白云观为例,笔记中表明,他是在1902年5月28日考察的这座道教祖庭,他在文字记载中讲述了中国的道观与佛教寺院在布局、样式与殿堂各方面的不同之处。

  最为重要的是,在考察笔记中有一幅伊东忠太手绘的白云观山门图,清朝末年白云观的山门上有“跪讽皇经,祝国浴民,叩天祈雨”的字样,现代白云观已经没有这些字了。

  如今,白云观的山门处挂有“中国道教协会”的牌子,是中国道教的中心。山门墙壁为灰色,图中门上的文字如今已不复存在。

  在伊东忠太心中,这是一个寻根之旅:“鄙人以为研究日本建筑者,首须究其历史,既悟日本建筑之发达,所得于中国系建筑者,至非浅鲜;遂又转入中国建筑之研究。”

  *1901年,以伊东忠太为首的日本考察团是第一个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考察和测绘的学者团;

  *1902至1903年,伊东忠太对中国长时间的建筑考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日本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是日本建筑界研究中国建筑的开端。

  随手翻看《手绘天朝》和《手绘紫禁城》,很容易看出伊东忠太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这些珍贵的手绘,原样重现了中国部分古代的建筑、文物、古迹、风俗,记录了中国建筑、文物那遗失的美好,可以让对历史、对建筑、对艺术感兴趣的你,深入地了解你想知道的一切。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