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静穆的伟大 ——从张碧珊建筑题材谈起
艺术评论 静穆的伟大 ——从张碧珊建筑题材谈起
艺术评论 静穆的伟大 ——从张碧珊建筑题材谈起,员工文化墙内容,数字化展示方案,扬州古建筑欣赏张碧珊,籍贯广东汕头,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画院、清华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新水墨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张碧珊出身书香门第且德艺双馨,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颁奖、广东省第十届十大优秀书香之家和“最受推崇的十大潮人好家风”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在汕头,张碧珊拜师于世纪画翁、岭东画坛泰斗王兰若先生入室弟子郭祚炫,学习小写意山水、花鸟画。2015年进京深造,就读于北京画院,得莫晓松、李雪松、安华平等老师指授,同时偏爱宋人画,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传统笔墨。2017年就读于清华美院,跟随王奇寅先生学习研究中国新水墨画。在不断的笔墨实践中,张碧珊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国画作品分别刊登于中访网、中国文明网、搜狐网、、《国际时报》、中国海关《金钥匙》、《南方日报》、《书法报》书画天地、《潮人》等国内外主流报刊和媒体。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多家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写道,“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面对画家张碧珊的建筑题材作品,诚然有了宗白华先生的这种心灵共鸣。当历史的巨轮划过,故乡中曾经的美好更迭,物转星移的时代变迁,一切的变幻化为了点点的墨迹,附着在宣纸上,皴擦过、提按过、渲染过,形成了一张张静穆的建筑题材作品,是那么的深邃,是那么的震慑人心,那是画家通过笔墨挽留的乡愁,也是对未来家乡蜕变焕发的另一种期许。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碧珊,自幼受父亲、著名书法家张雍辉的熏陶酷爱书画,优良传统家风的传承,使得张碧珊血液里便流淌着艺术的气质。而擅长诗词的张雍辉在教授书画之余,更让张碧珊多了几分文学的素养。
或许跟父亲曾为民国私塾先生有关,张碧珊的审美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文人风骨。尽管她也跟不少女性画家无疑——也研磨花鸟,但她更为突出的是独钟于古建筑的当代表达。
在古代的中国画传统,建筑题材尽管很早便有记载,但并未得到文人墨客的重视,东晋顾恺之就曾言,“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大意为建筑一类题材受形式所限,难以反映内心的自由表达。但这种观点,从唐代开始便有所变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展子虔的建筑题材作品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此后,建筑题材作品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分支,例如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但由于以“逸笔草草聊以自如”为追求的文人画占据了文人墨客的主流,建筑这种涉及尤为工整的题材,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近代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画表现现实生活有了迫切的追求,建筑无可避免成为了“笔墨当随时代”这样追求的重要题材。如何把建筑重新融合新思想,表达中国画的当代面貌,成为了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碧珊的探索,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著名美术史家温克尔曼从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出发,通过分析批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他开辟了一条以造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新途径,从观察古代艺术理想得到启发,替艺术欣赏养成了一种新的敏感,粉碎了单纯模仿自然的学说,很有力地主张要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史里找出艺术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中,他提出的“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这正是目前张碧珊所要追求的艺术理想。
张碧珊笔下的建筑作品,一方面延续了中国古代“界画”对复杂建筑的处理手法,吸取了传统笔墨中的精髓,另一方面,她既糅合了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法,也与当代西方绘画的平面构成思想相融合。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面貌的建筑题材作品。
在作品《美丽揭阳我的家》中,她大胆地把多个建筑层叠在画面当中,通过墨色和线条的强弱对比,营造了诗意的建筑空间,通过纯粹的笔墨凸显了静穆建筑的伟大。
在作品《潮汕老厝》中,她尝试了纯粹的组合形成,把潮汕古建筑侧面的形象归纳成了建筑符号,在画面中进行了交错层叠,创作出了风格别致的建筑题材作品,把建筑自身的造型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张碧珊通过细致的画面刻画,定格了不少潮汕人对家乡古建筑的浓浓乡愁,或许这是一种艺术传递情感的方式,让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产生思乡的共鸣。
在作品《美丽家园3》中,客家围龙屋成为被表达的对象,她把最大的围龙屋放置画面的顶部,画面的下半部分,也就是视觉空间的前景,则错落有致地勾勒了若干房子,形成了特有的空间切割,是独具魅力的平构艺术。
历经岁月摧残、时间洗礼的建筑,那种斑驳的历史痕迹,在张碧珊的笔下表露无遗,形成了画面中除艺术技法之外的视觉张力,那是一种历史沉淀的张力,是震慑人心的历史留痕的张力,是对家乡热爱,血浓于水的思想情感,更有一种坚守历史文脉的家国情怀。
近代学者梁思成意识到中国古建筑的伟大,用毕生精力写就了《中国建筑史》。作为当代的画家,如何继承先辈对历史瑰宝的珍视传统,如何通过自身的画笔肩负起歌颂历史遗迹的责任,确实是每一位画家需要思考的,而在这一方面,张碧珊在行动上没有丝毫的怠慢,而早已诉诸笔端,并创作出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品力作。
相关文章
- 北京地区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寺庙坐北朝南
- 冬游山西指南:这个冬天去哪儿玩?山西冬日旅游攻略来啦!
- 贵州黔东南旅游这15个古建筑群不容错过感受少数民族别样风情
- 摄影师崔坚现代建筑摄影作品展示
- 堪称建模神器:Rhino 7 3D建模工具 中文版下载(winmac)
- 古韵长平绘就高平底色的“神来之笔”
- 日本古建筑维修即将完毕凤凰铜像“飞”回屋顶
- 高校基建 园林庭院式建筑赏析——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
- 世界优秀马建筑欣赏(二)草坪屋顶马厩
- 中国建筑建成世界首例原位3D打印双层示范建筑
- 安徽宿州:皖北保护完整的古建筑群为清朝探花府邸
- 第一时间揭秘!100张图告诉你中国首座【建筑模型博物馆】里到底有什么?
- 揭秘月球上的“古迹”、“疑案”、“文物”
- 创意手工DIY看看如何用纸板制作房屋模型非常简单!
- 中国古玩木器鉴赏之木雕
- 山西的国宝级古建筑你去过几处?还不快来打卡!
- 中国最美十大名胜古迹鉴赏
- 照片没意境?试试点构图还真有点感觉~
- 这个业余摄影师拍出了最美中国古建筑
- 古建专栏|宇文祭红:图解斗栱与梁架-以山西早期木构建筑为例彻底弄通古建筑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