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中国古式建筑特点,古建筑鉴赏分析,古建凉亭鉴赏习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轴线申遗是件大事”,要“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要求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以中轴线申遗为重要抓手,统筹保护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
2011年,北京市启动中轴线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确立的世界遗产保护制度,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国家和地方级的立法、规范措施应确保遗产保护完好。
为了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精神,为北京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
钟鼓楼、万宁桥、故宫、永定门……这些闻名遐迩的历史建筑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描述到,“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突出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时空观、宇宙观,承载了辨方正位、天人合一、以中为尊、礼乐交融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以秩序为特征的理想社会治理方式的追求,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标准,“具有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的文化和/或自然价值”。
为了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保护,《条例》第二条明确,北京中轴线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同时,在第三条第一项列举了具体遗产点位,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
除北京中轴线外,与之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环境,作为承载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的一部分,也是《条例》保护的对象。具体规定在第三条第二项至第八项,包括在中轴线居中对称格局下形成的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景观视廊、历史河湖水系、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与中轴线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
中轴线是历史留给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
公众参与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遗产价值的准确认知,提升共同保护的社会共识,促进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承发展。对此,《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四条、第二十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明确了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支持公众积极投身遗产保护。例如,公众可以利用市文物部门建立的遗产信息平台查阅信息、共享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开展研究、宣传政策、捐助资金、提供场所和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保护利用,还可以成为志愿者,讲好中轴线故事,为遗产保护贡献力量。对保护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此外,《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第八条明确了政府、部门、保护责任人、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保护机构等多层次的保护主体和保护责任,着力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
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七个多世纪风云变幻,保存延续至今十分不易。《条例》对标国际公约,在第十一条至第十八条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包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划分遗产区和缓冲区,针对各类保护对象提出具体保护要求等,并从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考古勘探、工程建设、腾退改造、应急保障等方面,规定了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此外,《条例》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还对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保护职责,破坏或者损毁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未经审批在保护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其他影响中轴线传统风貌、历史格局的活动等行为的法律责任,与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了衔接性规定(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涉及的法律责任规定》),为中轴线保护提供刚性约束。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只有深入梳理挖掘中轴线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展示,促进合理利用,才能保持中轴线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发挥传承文化、启迪思想、推动发展的作用。
《条例》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规定了多种传承利用措施。例如,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公共文化机构捐赠或者委托展示实物、资料,鼓励高等院校、专家学者进行遗产价值研究,鼓励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鼓励保护区域内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公众体验,促进中轴线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对保护区域内的业态引导等等。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涉及遗产地环境建设与居民生活,以人为本、尽可能让公众受益是中轴线申遗保护的重要原则。
居住生活在保护区域内的居民是中轴线申遗保护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也是承载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群体。为了保障保护区域内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条例》第二十六条作出特别规定。一方面,要求保护机构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听取居民对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要求街道和社区组织居民参与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遗产价值的发掘、展示和传播,提升居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申遗的过程充满了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机遇,世界各地都在探索和实践在申遗的过程中,带动地方区域或城市整体发展。近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加强重点地区综合整治,统筹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遗产保护的成果。例如,探索了北京老城保护和改造的“共生院”模式,实现了传承文脉、修补功能、改善民生、提升环境、繁荣社会的多重效果;对钟鼓楼广场进行整体改造,为居民文体活动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间,也成为中轴线北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对此,《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政府统筹协调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
相关文章
- 浅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 湖大柳肃:让古建筑“会说话”
- 传承国粹文化 鉴赏沪上建筑之“中国风”来袭
- 深读|郴州裕后街:千年古街的前世今生
- “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
- 秦淮河畔新建赏心亭有望5月底建成
- 探究建筑遗迹体悟文化历史
- 历史的见证建筑的奇迹 著名建筑欣赏(图)
- 景观门头这样打造不被青睐才怪
- 中国古建筑图集透视图欣赏(下)
- 云南旅游攻略|云南丽江必去的十大景点!你去过哪几个?
- 唐代斗拱窟檐孤例在四川安岳被发现
- 【记忆】建筑可阅读:泗泾古镇里这座古香古色的名人故居你了解多少?
- 古建之美 l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山西建筑带你看古建——三藏寺
- 坐缆车索道就要用这5种经典构图拍法!
- 美丽河北|人间烟火动 翩翩浴古风
- 古风混搭潮流山西古建说唱出道!
- 2020-2026年中国古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北京地区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寺庙坐北朝南
- 北京建筑大学志愿者亲手赶制世园建筑模型 32幅手绘建筑图赠予世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