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中国榫卯结构:故宫屹立千年不倒的终极秘密

中国古建网2022-11-03古建欣赏文化有哪些
北京古动物馆,文化有哪些,中国民俗文化图片,中国榫卯结构:故宫屹立千年不倒的终极秘密,北京古动物馆,文化有哪些,中国民俗文化图片前段时间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全世界看着无数法国人站在河畔呆望着教堂流泪祈祷。颇有一些民众不能理解,只是一座

中国榫卯结构:故宫屹立千年不倒的终极秘密

中国榫卯结构:故宫屹立千年不倒的终极秘密,

  北京古动物馆,文化有哪些,中国民俗文化图片前段时间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全世界看着无数法国人站在河畔呆望着教堂流泪祈祷。颇有一些民众不能理解,只是一座教堂的屋顶着了火,为什么人们便表现得如此痛心不已。

  其实只要尝试着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便能感同身受这种情绪的由来了。假如很不幸地,有一天我们的故宫遭遇飞来横祸,故宫的木结构屋顶都被烧毁了,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及表现呢?我想那种情况下,全世界所有对中国古建筑有所认知的人都会感到痛心疾首的。

  说起来故宫还真不是一路风平浪静安安稳稳地保存至今的,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自建成600多年以来,光是地震就经历过大大小小200多次。但每一次地震过后故宫都安然无恙,那么是什么让这偌大的紫禁城冷眼旁观了深宫内的恩怨纠葛,历经几百年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一个凝聚了匠人智慧的重要发明——榫卯(sǔn mǎo)结构了。榫卯到底是什么,对古代建筑又起到了多重要的作用,在美学上还能成为中式美学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揭晓这些谜题。

  说来你们可能不信,中国榫卯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其历史的悠久甚至超过了汉字。它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很多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我们经常看到凸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是称为榫(或叫榫头),而凹进去的我们都叫他卯(或叫榫眼、榫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榫卯结构。其特点便是不使用钉子,用卯榫就能加固物件,还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相比之下,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如此灵活。

  更重要的是,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许多用榫卯工艺制作的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当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随着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几十年后家具就会散架,更别提传到现在了。

  中国榫卯工艺是媲美京剧的国粹,不仅外形精致优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没有榫卯,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的中国传统木建筑就无从说起。

  可以说榫卯工艺是传统木作最重要的设计语言,如今以现代人的角度再来看这些经典榫卯结构的工艺,仿佛重温曾惊艳世界的中国之美。

  据统计,现存的榫卯结构样式刚好有八十一种,其结构精细、样式繁杂。许多外国的建筑师也都在学习中国榫卯的文化,以中国榫卯工艺设计的建筑物在世界十分受认可和欢迎。在中国,以榫卯工艺建成的代表建筑有:紫禁城,天坛祈年殿,大观园山西悬空寺等等。

  如果将榫卯结构比喻成乐高积木中最简单的基本单位,那么几块基本单位结合出来的就是中国古建筑中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基础单位——斗拱。传说是鲁班发明了家具和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在明代《鲁班经》里就有鲁班发明榫卯斗拱结构的记载。

  斗拱初现于战国时期,在唐代发展成熟,后来成为皇家建筑的专业构造。至明清时期,则更多地承载起装饰作用。从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历代斗拱演变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斗拱作用与艺术风格的逐代变化。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正因如此,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俗话说“榫卯万年牢”,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建筑体松而不散,能如太极般以柔克刚,巧妙化解地震冲击。

  美观与实用的结合,是斗拱得以被广泛应用的关键。从故宫中随处可见的榫卯斗拱结构,到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中,乃至于上海世博中国国家馆的大红斗拱造型,我们传承上千年的建筑理念从未断绝。

  斗冠由56根(象征56个民族)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专著《营造法式》,还有故宫的红色元素中采集而来的。”

  斗拱独一无二的榫卯结构,繁复杂乱的拼接,左右对称的样式,都极具中式美学的鲜明特色。尽管斗拱的组成原则历代基本都无变化,但是类型和式样却十分繁杂,这表明其发展跟随着中国传统艺术“形每万变,神唯守一”的规律。

  在古代,榫卯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才能严密扣合,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有一期是关于退休工人——王震华的。他用榫卯工艺亲手造出了一座袖珍版天坛祈年殿。

  他从小没事就喜欢跟在木匠后头捡刨花玩,十六岁中学毕业,自学木工图,随后又学习了古建筑修复。后来有幸参观了中国故宫建筑群,走到祈年殿时他就觉得:“60岁之前一定要做出一个祈年殿来。”

  说时容易做时难,这一干就是五年,那五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工作10小时,一年只休息10天,而且整整五年时间没有收入。为了制作这座宫殿,他自制了300多把特制刀,最细的刀头仅仅只有0.8mm。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5年的10月30日晚8点,比原比例整整缩小了81倍的祈年殿终于完成了!

  成品连窗户都是可开合的,窗上还有雕花,这座小祈年殿全身有7108个零件,最小零件仅有2mm,比原比例整整缩小了81倍,而且没有用一个钉子,一滴胶水。每个部件都可拆卸,就如同用榫卯结构建造出一座座中国古建筑的先祖们一般。

  榫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含而不露,透露着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又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榫卯结构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楚辞》中就曾以方枘圆凿作比,来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

  如今,7000多年过去了,榫卯这种古老的工艺应用于各种领域。不过,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中的我们,很多人完全不知道榫卯工艺的存在。同时,很多传统工艺也在逐渐失传。

  中国近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说:“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这是我们之所以希望中国传统工艺被这一代人所知晓的原因,也是我们一直在尽自身一点绵薄之力做的一项事情。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