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守护 文明的守望——山西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实践之路
文物的守护 文明的守望——山西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实践之路
文物的守护 文明的守望——山西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实践之路,如何保护古建,保护古建梁,古建的保护原则原标题:文物的守护 文明的守望——山西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实践之路
日前,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召开立法论证会,组织相关专家就《山西省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保护条例(草案)》进行“把脉”。草案着眼于建立山西省域乡村文化遗产的全覆盖保护体系,将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全部纳入保护对象,形成村落+院落+建筑的全覆盖保护体系,这是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创新性探索,在全国也是首次。
文明需要呵护,历史需要传承。山西历史文化悠久,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代表,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现存的古村落约3500处,登记建档1736处,中国传统村落550处,是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的省份。近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的保护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作出重要贡献。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表示:“山西省正采取一系列措施,用保护文物的思维来保护古村落,未来,将力争实现山西省建立全覆盖的分级保护体系,将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建筑全部纳入保护对象。通过近些年来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的保护,反映出山西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思想认识上对历史遗存遗迹的重视逐步在形成合力。”
“自2014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大为支持下,山西省加大对国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从本体、环境推进保护利用工作。2017年,山西省选定晋城市作为沁河流域古堡古民居文物密集区体制改革试点市,在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文物的研究阐释、文创产品的开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上打破保护级别、地域、体制的限制,创新机制,统筹使用文物保护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试点区域内的文物保护维修。”山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白雪冰告诉记者,“目前,已组织完成了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试点60余处建筑的保护修缮、立面改造,有效提升了太行古堡的整体形象和利用空间。”
晋城市古建筑类文物5447处,宋、金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三分之一,特别是历代形成的太行古堡特色鲜明、随处可见。太行古堡是我国三大古堡群之一,是中国北方防御型堡寨聚落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晋城范围内遗留的太行古堡多达117处,以湘峪古堡、窦庄古堡、郭壁古堡、柳氏民居、皇城相府、郭峪古堡、砥洎城、上庄古堡(天官王府)、中庄古堡、大阳古镇、碗子城、良户古村等为代表。
晋城市阳城县沁河东岸,可乐山下,有一个山水环抱、古色古香的村子,它就是阳城县中庄村,中庄村毗邻晋阳高速,紧挨皇城相府,有着近1500年的历史,这里自古民风淳朴,崇尚文化,曾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景观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中庄村作为千年古村,走在其中,其安静古朴,质朴素雅,古香幽动的气质,让人流连忘返。目前,村内古建筑群占地3.8万平方米,其中,布政李府保存最为完好,距今已达五百年之久,“棋盘式”的建筑特色独树一帜,如今经过修缮开发,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来到布政李府,可以体验棋盘八院、粮仓院、进士第、师生院、汤帝庙及明代古暗道、地道等。可用餐可住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八宴席,有精心改造的明朝特色客栈等。
据介绍,2013年中庄村被列为阳城县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试点村,2017年被列为晋城市阳城县沁河流域古堡古村密集区试点村,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探索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租赁、集体修复的方式,对30余处古院落进行了修缮。
阳城县文物局局长宋小军介绍,实施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以来,阳城县采取系列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建立机构试点,在“打造”村成立文物保护中心,中心负责人由各村的书记或村长兼任,负责本村“打造”工作、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等,为开展打造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产权试点,以村级为单位,对修缮前的古堡、古建、古村采取产权不动、用租赁方式进行,修缮后实施统一管理和利用,充分解决了以往保护过程中私有古民居产权进行置换时而产生的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突破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展中的瓶颈。建立经费试点,出台了《阳城县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财政补贴办法》,按照补贴办法对凡是投入古堡、古建、古村保护修缮的组织和个人及时给与了资金补贴,有效调动了大家保护和利用人文资源的积极性。建立方法试点,在每一处“打造”点确定2名文物工作人员,负责技术指导、掌握进度,解决问题,监督质量等,确保了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目前,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已形成45.1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解决百姓就业6000余人,实现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山西省是文物大省,除国保、省保基本得到较好保护外,其余大量市、县保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同样亟需保护,任务繁重。面对如此繁重的保护任务,仅靠各级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5月启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旨在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白雪冰介绍。
早在“文明守望工程”开始前,山西省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已经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2014年,平顺县石城镇“太行三村生态博物馆——豆口认知中心”建成开放,是我国北方汉民族地区第一家,也是山西省首家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以村寨为单位、融山区生态景观和以山民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新形态“活体博物馆”,让文化遗产和与生态环境得到整体的、原真的、活态的保护,并不断延续和可持续发展。豆口认知中心由一座建上世纪50年代的三层阁楼式人民礼堂改造而成,建筑面积450.82平方米,布展面积363.97平方米,以第一主人公的视角,再现了豆口太行水乡的秀丽风光、历史悠久的特色古建、柿红米香的丰富物产。
浑源县麻家大院,为山西省级文保单位,在政府出资修缮后一直处于空置状态,未能有效发挥其社会效益。2018年10月,收藏家程锦瑞与浑源县文物主管部门签定了认养合同,接手麻家大院的管理工作。一年多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程锦瑞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雇佣6名工作人员全时段对麻家大院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全系统监控设备安装到位,并筹措近百万元资金对大院整体设施及展品进行了充实完善提升,民俗家具、浑源窑瓷器瓷片等近千件地方特色文物进入麻家大院各展厅,相关文化以及扶贫培训也相继开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空置多年的麻家大院成为享誉一方、独具特色的文化游览之地。麻家大院如今的成就也成为“文明守望工程”的典型案例之一。
“文明守望工程”在全国首开先河,在山西生根开花,针对社会力量“进不来”“用不上”“养不好”等问题,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在坚持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大力度地把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包括国保、省保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全部纳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范围。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省级政府规章,有利于破解山西文物工作长期存在的瓶颈和难题,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中来。
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2019年6月,山西省文物局和相关部门围绕“文明守望工程”不可移动文物认养、非国有博物馆创设、文创产品研发等重点内容,明确税收优惠、经费补助、人才培训、专业指导等方面30条政策链条,进一步优化社会参与环境,让参与者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使其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潜力和动能得到最大释放。
山西省在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实践中,紧密结合文旅融合,选择一批前景看好、条件成熟以及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予以重点支持,首批公布了可供选择的文物点252处,帮助参与者按图索骥,择定爱心安放之处,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两年多实践,各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热情高涨,古民居院落维修后一些成了民俗客栈,一些成了研学基地,一些成为民俗展览场馆,一些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书屋,一些成为院校的实习基地,文物建筑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作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文物“认养”在山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今,山西省各级政府提供政策性引导,鼓励、推动文物“认养”,提供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承担文物修缮、开放利用的社会责任。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坚守公益的初心,共同探索文物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太原市的古建筑迷刘建月在对赵家山天王庙修缮时就想好了,以后要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打造成一个研究书画、国学、佛学的场所。他说,养它30年,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参与文物保护。
长治市文物收藏爱好者杨旭亮为他多年来收藏的老酒、老醋找到了适合的展览场所,就是他“认养”的凹里村关帝庙。修葺后的关帝庙,正殿仍供人祭拜,两旁的耳房就成了“老酒老醋博物馆”,在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那天,他激动万分,对几个月来不理解自已的家人说:“人在社会上,总要做一些事情。这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心血投入都是值得的”。
文物“认养”始于2010年10月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的试点工作,曲沃成为山西省实施中国首个省级“古建筑认领”法规的样本城市。山西曲沃出台《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用地方法规规范认领行为,办法明确认领者需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产权不变,期限不超30年,认领期满,古建筑的管理使用权无偿返还原所有者。首次试点为曲沃义城黄帝庙、西海村龙王庙、龙泉寺等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避免文物被过度开发,文物部门对认领保护人的资格、修缮设计、招标过程、施工过程签署认领协议等各个环节都严格审查把关。当地一些企业家积极响应,使曲沃县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利用,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
晋中介休市的张壁古堡运营是相关政策出台前企业“认养”文物的尝试。这里曾有一半民居被毁,2009年被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接管后,前后投入4亿元进行保护和利用。运营过程中,企业与文物局建立了联系与汇报制度,接受文物部门的监督管理,配合完成相关工作。企业同时成立“山西凯嘉古堡文化研究院”,聘请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团体,与山西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古堡文化的学术研究,为文物保护展示提供了技术支撑。
自认养工作推进以来,一大批文物建筑通过认养得到了维修保护,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认养中遇到的问题,山西省文物局先后又出台了加强文物建筑认养管理工作的意见,规范认养人行为,加强对认养单位和个人的指导服务,杜绝“好心办坏事”,进一步明晰了各方责任。
如今,山西省在认养工作推进中,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通过推介会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文物保护和利用。此后再对认领者进行挑选、审核,对修缮方案依法报批,施工过程严格把控。企业或个人获得认领文物建筑的资格后,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开展保护修缮工程,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利用。
发动民间和社会力量认领保护古建筑的做法,应该说是对文物资源保护力量的拓展和延深。文物“认养”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解决了文物建筑无钱修、无人管的难题,也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探索了一条途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文物的守护人。文物保护利用,政府是主导,社会是基础。只有发动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才能实现政府与社会合力并重,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山西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赵曙光说。
相关文章
- 保护孩子视力爸妈最关心的知识都在这里!
- 【学术分享】乡土建筑与聚落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与实践|“中国文物古迹思想史”课题
- 风里雨里古建筑保护青年志愿者在这儿等你!
- 敬畏警示牌是敬你我幸福安康
- 古建筑修缮工程需要什么资质
- 古建美 中华魂公益行动进驻秦始皇陵兵马俑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大黄山】中国建设报‖黄山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 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千年古塔摄影展在京举办 呼吁关注保护古建筑
- 城市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来了!新时期城市数字化转型应包含这六个重点
- 文化DNA比GDP重要保护古镇 西塘是这样做的
- 第一届“见·筑”全国古建摄影大展在京启动
-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发布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网络基础设施
-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改变用途审批指南
- 保护文物古迹留住蓬莱人的浓浓乡愁
- 上海公申论模拟题:传统村落保护困境
- 日本人视梁思成为保护京都、奈良两座古都的大恩人
- 安全生产月 企业指示牌“换新”牢固安全生产意识
-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及作业人员配置建议
- 用瓷砖构筑品位餐厅慕瓷瓷砖将亮相餐饮空间设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