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成为网红流量密码中国人不配文化自信?
小“日本”成为网红流量密码中国人不配文化自信?
小“日本”成为网红流量密码中国人不配文化自信?,古建保护区视频,中国古建筑论文手写,古建筑宣传保护,被一名旁观的女子当街制止,说在中山陵用这种导游旗是“不对的”,要求该男子撤下来。
而想要施行爱国义举的女游客则坚持表示:“但是它现在是日本在用啊,你为什么要做日本人呢?”
“日本鲤鱼旗源自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除此之外就和中国没什么关系了,咱们也没有悬挂鲤鱼旗的传统。”
而针对该女子大扣“日本人”帽子的言论,有些人则认为这是“爱国爱魔怔了,逢日必反了”。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网友觉得,由于南京的历史因素,大家本身就对日本符号比较警觉,这位女游客在中山陵内口头提醒该男子,保持敏感是正常的。
“日本文化已经入侵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就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战略,国人再不警醒,等到中华大地上满是日式符号就为之晚矣!”
如今每次谈到中日文化问题,总会陷入“何为中华文化、哪个才是日本独有”+“是在保存历史文物、传承中华文化,还是暗渡日本文化”的困惑之中。
事实上,如果把文化入侵定义为:“中国原有的文化概念被外来伪传统重新填充,而本来的内容被忘却”,那么,最近国内纵容日本文化入侵的妖魔鬼怪,可真是多的不够看了:
疫情以来,不少“假装在国外”的网红博主和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流量,不惜碰瓷日本景点,营销出各种“小日本”的名头。
又因为中国旅游资源实在太过丰富,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元素相近的地方,一个城市可能还不止有一处。
各种“带着日本名”的旅游景点,就这么在全中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俨然成为网红流量密码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62个城市拥有“小京都”,61个城市拥有“小镰仓”,以及59个城市拥有“小奈良”。
而抛除掉强行凑数的景点不说,这里面其实有不少地方其实是比“日本原装”更美、更大的。
比如杭州良渚文化,明明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2019年就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的良渚,硬是被某些网红博主安上了“小奈良”的头衔,变成了日本景点的“平替”,才能满足TA们拍照打卡的虚荣心。
如果说,想出境游想疯了的旅游博主们,拿现成的国内景点强行“小日本”,还只是个人层面的跟风打卡;
那上升到商业行为,现在不少打着“仿唐、仿宋”名号的旅游项目开发商,更是大兴拿来主义。
连设计团队巴不得都是日本“原装进口”,好照搬照抄一些只出现在日式建筑上的元素,堪称国内旅游业的一大奇景。
上海龙华寺门口,挂了个日式灯笼,后被扒出制作该灯笼的工作室就是专门制作日式灯笼的;
西安大唐芙蓉园,号称“中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却请来一个号称日本“国宝级大师”团队负责设计,其建筑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多处日本金鸱吻;
在日本室町时代、桃山时代以及江户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庭园的枯山水庭院,也被咱们的大西安搬了过来:
而江苏无锡的拈花湾不仅凑齐了上述两个元素,其号称“唐风木结构楼阁式”的五重塔,更被扒出是典型的日式风格:
还有浙江宁海广德寺的唐破风(常见于日式城堡正门上方)、内部还设有榻榻米和纸门;
(浙江杭州灵隐寺景区周遭的商铺,皆贩卖日式文创产品,包括御守、灵猫、日本达摩不倒翁)
而咱们的国产电影,也成了这股歪风邪气的重灾区,妆发以及布景中的“日化主义”比比皆是:
下图正中那个突出建筑主体、有曲线屋顶的结构叫“唐破风”,堪称“仿唐”建筑中最流行的日本元素;
这部号称砸了12亿、用时6年专门造了个“唐城”影视基地拍摄的电影,直接让演员张雨绮从唐破风里探出了头......
时至今日,“日化”重灾区早已经被历史学者、爱好者们总结出来了:金鸱吻、枯山水、唐破风、毫无必要的干栏式架空......
但咱们古建筑、影视作品,依然把这些源源不断地往号称“唐风宋韵”的作品里塞。
时至今日,甚至已经演变出了对这股日化歪风的国内变种,风格也越发不伦不类了。
根据宣发材料,这个号称“中国唯一、最大、最纯正的日式风情街”耗资60亿、请来7个日本设计团队共同打造,为了确保日本特色,商业街要求店铺必须为日本独资或者日资占50%以上的合资企业。
本来,这也没什么,中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民族,佛山、苏州、上海等城市都有日本风情街,据说有的已经做到了和日本街道景象90%的相似度,这么多年,也相安无事。
以至于,要把咱们自己好好的景区、古建和影视作品强行蹭个日本名、挪用日本元素?
实际上,至少稍微做一下百度,就能知道如今“小字辈”的网红打卡实在是令人哄堂大孝——
奈良、京都这两座日本旧都,在过去一个叫平城京,一个叫平安京,正是昔日日本仿照中国唐朝长安、洛阳的规划布局建造而成的。
尤其是在盛唐时期,日本就像是个在大人旁边亦步亦趋的孩子,为了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大量派遣遣唐使团、留唐学生、学问僧。
而在630年,日本就开始派出遣唐使,直到894年,这长达264年间,日本共派出了19次遣唐使(实际到达中国15次)。
这些人历经九死一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知识,回国之后,开始推行全面唐化 ——
据可查史料,大到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小到生活中衣、食、住等一些生活习俗;
从土地制度、户籍赋役、军事组织、货币和度量衡,到文学、艺术、音乐、书法、雕刻、娱乐等;
“凡是有利于日本社会发展的中国文化,都被一一接受下来,几乎到达到了全盘照搬的程度。”
至今京都的不少学校、医院、公交车牌啊,还挂着“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洛中”、“洛阳”之类名字。
而对比连百度都不会的旅游博主,以倭代唐的景区和影视导演们,则往往有着一个乍看上去挺政治正确、实际啥也不是的理由:
比如,大连的“盛唐·小京都”负责人就特别理直气壮,说什么:“京都保留了中国古代的‘盛唐气象’,逛‘小京都’就是在追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韵”。
“再现京都二年坂、三年坂的街市风貌,为此专门在京都收集了建筑物和道路的宽度及高度等数据。”
好家伙,翻译翻译,这个逻辑不就是:“中国人在中国仿制出了‘日本古代根据中国古代的建筑仿制出的建筑’”?
这是要大伙儿漫步在中国仿照日本仿照中国的古迹里,让中国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要我说,这伙儿逻辑感人的项目开发商,要是再头铁一点,干脆承认这是祖师爷要当孙子算了。
这些年,很多去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旅游的国人,也普遍惊叹于那里还“完好”保存着唐代中国的遗韵。
道理很简单,日本不过弹丸之地,一个国比咱们的云南省还要小,两个文明的体量和生产方式确实相差过于悬殊,气候条件也不一样。
从客观上就限制了很多中国的东西施展不开、应用不了,日本就因地制宜,自己发明出了很多新款。
这两座日本人因震惊于唐朝长安、洛阳的繁华而仿制的城市,充分证明了什么叫:学了,但没学到位。
比如,奈良实际只有中国长安的1/4大,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止是规模上不像,街坊、市坊也保留了原来的风格。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一开始采用的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带去的通用唐朝建筑样式,历经元禄、明治时期两次大改造,营造法式已有明显变化)
因为木构古建筑,由于风吹日晒、虫蛀、战乱、火灾等,需要不断维修。而日本有个传统是“修旧如新”,而不是“修旧如旧”。
毕竟,榫卯、冶炼、烧陶等工业不断变化,想完全恢复原样,成本太大。而日本的资源又很有限。
换句话说,年代越久远的建筑,不论原来仿造哪个国家,维修次数越多,就越来越像日本。
(这组图直观展示了随着年代的更替,日本奈良·东大寺建筑样式和结构的变化)
并且,在唐朝经济衰落文化影响力减弱之后,日本也认为自己经过近300年的学习已经学的差不多了,推行起“恢复国风运动”,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
包括如今被国内仿古建筑开发商和影视导演们推崇的“日本唐风建筑”,也许一开始确实是严格遵循唐建。
但在历史中也是被拆了修、修了拆,添加了各种唐朝压根没有的式样儿,早就不是原来的了。
现在,拿中日古建筑的照片一对比,就算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能感觉出来不同,只有形似,但已经不再是一个体系东西了。
也难怪有人感慨:“建筑,真的是日本中国文化关系的一个最好缩影 —— 里子未必全一样,但至少外表(乍一看)还很像中国古代。”
那国内那些打着“仿唐”大旗,对日本古建大肆照搬照抄的作品,不就是赤裸裸的“仿日”了吗?
如果说,非古建专业人士闹不明白唐风、日式,乃至于搞出把源自唐代建筑的日本建筑就当成唐风本尊的乌龙,还算是情有可原。
那么,坐拥顶级影视资源、请得起美术指导、历史顾问的旅游项目开发商和著名影视导演,为啥还会弄错啊?
事实上,如果时间倒回1个世纪前,这种日本次生文化反噬中华原生文化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
一个世纪前,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曾断言:“中国大地已不存在唐及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想亲眼目睹,只能去日本奈良!”
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如此武断的言论在当时是怎样被日本学者在国际上添油加醋、大肆宣传的。
为了打鬼子的脸,从1932年开始,我国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用双腿跑遍了全国137个县市、考察了1823座古建筑,又先后前往山西4次,历时5年,终于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了真 · 唐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才挽回了中国的尊严。
然而近几年,“盛唐在日本”、“日本完好地保留了中国”,乃至于“日本是唐朝文化电冰箱”的论调,又在国内大行其道。
平心而论,日本对中国传来的东西,确实大多心怀敬意,除了上文提到的因地制宜加入日本元素,还是尽量维持建筑原貌。
而对于中国来说,因为那就是咱们自己文化的东西,在历史发展中会更注重实用性,反而不会过早有古物保护的意识。
(日本奈良、京都、镰仓三个古都的寺庙建筑 图源:《南宋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寺庙建筑及其园林研究》 )
差不多是在二战之后,日本一直把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大力推行“文化立国”战略,2003年,日本更是打出“观光立国”的口号,大力发展旅游业。
2019年,访日外国人的数量已经达到3188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日本总人口数量的1/4。
而这其中,又有高达33%是中国游客,总消费额占比更是高达40%,两个数字双双位列第一。
(各国赴日游客数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局、钛媒体驻日团队)
总之,甭管好的坏的,只要利用国人对去日本旅游的好感、随便安个小日本的诨名,就能跑出流量、赚个盆满钵漫,也是很简单粗暴但有效了。
再加上,咱们大多数现代中国人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确实是比较陌生的,可能很多去过日本旅游的人都不知道京都、奈良和中国的关系。
反正大家都对自身传统文化很陌生嘛,那我又何必辛辛苦苦实地实地调查、翻各种文献考证呢?
所以,所谓的“盛唐在日本”,乍听起来,还以为是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项目,原来只是拉大旗做虎皮,利用信息差蒙消费者、捞快钱啊。
由于那些手持资本和权利者一口咬定:“盛唐在日本”,在作品中大肆抄袭日本,完了还说这就是“盛唐风韵” ——
一旦这样的东西成为社会主流,有人想复原一座真正的“唐风建筑”,反而极有可能会被甲方以“不符合大众对‘唐风’的刻板印象”而打回去重做。
就在这个十一假期“小日本”景点在全国遍地开花之时,山西由于暴雨发生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脆弱的木质古建筑正在在灾难面前岌岌可危。
偶有自媒体发文,标题也大多是“不忍看它们在山西暴雨里默默死去”之类的论调。
要知道,山西简直是国内古建筑界bug级别的存在,全国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70%都在山西。
(目前学界较认同的中国仅存3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均位于山西省)
而暴雨中的山西古建之所以被冷遇,正如开头提到中山陵鲤鱼旗事件,都反应出了一个极为严肃和急迫的问题 :
而现在,这些无良旅游项目和影视导演,还想让这笔账在我们这一代继续欠下来。
他们要让我们面对漫长悠远的中国历史、面对日本潜移默化的文化入侵,继续茫然无措。
现在的我们,在一系列“盛唐在日本”论调的熏陶下,还尚有依靠自己模糊认知而辩论的空间。
如果任由这种言论发展,再过10年,会不会有更多国人误以日式为盛唐正宗,而更加忽视对国内唐构遗迹的保护?
50年后,国际上说起“唐朝”,会不会以“中国的一个朝代”轻飘飘带过,毕竟你中国人自己都承认唐朝文化正统的传承在日本,那不如直接看日本?
100年后,人们会不会怀疑那段历史的真实性 —— 如此辉煌灿烂的朝代,中国却连正统传承都没留下来,又如何证明真的出现过呢?
要不然,面对5000年庞大而厚重的传统文化宝库,我们何须迎合或谄媚他国?
这几年,好好的中国产品说日本话、宣传自家使用日本原材料的强行碰瓷现象,我们见的还少吗?
如今这股妖风,终于从网红茶饮、零食等吹到了旅游景区、“以倭代唐”的仿古建筑上。
不同的是,前段时间,元气森林和伏见桃山等等碰瓷日系的茶饮品牌已经纷纷道歉、改名、换LOGO了。
而这波“小日本”古建和景区,才刚刚时兴起来。(尚未普遍认清历史并产生道歉的意识)
盛唐国力强盛,打出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外交方针,作为东亚文化中心,吸引万国来朝。
那时候的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有深入骨髓的自信,当然不会为“国人文化自不自信”吵得不可开交。
尽管,早在2010年,中国的GDP就已经超过了日本,作为蒸蒸日上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一堆世界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数字。
只不过,正如大大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深的集体无意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就好比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文艺阵地的领袖们,觉醒了一代国民,剪掉了民众“心中的辫子”。
相关文章
- “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四大典型案例公布
- 古建修缮中的“偷梁换柱”工艺
- 薪火相传在古建保护修缮中延续文脉
- 快看!澄海这座古建筑变身展览馆你来参观了吗
- 世界水日:关注默默流淌的地下资源
- 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烧毁 古建筑保护仍需提升
- 装修房怎么选?手把手教你挑选装修房
- 天津大学研支团云课堂带领孩子认识中国古建筑
- 调查:云山屯古建筑遭剧组违规刷漆!文物部门作出回应…
- 什么是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是什么
- 让国企数字化转型成为产业链变革重要支撑
- 外墙肥槽回填土施工方案
- 多措并举主动作为——天水市博物馆全力做好强降雨防御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 【思享家】多策并举、分类施策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 西藏首个古建筑保护性改造的艺术空间揭幕
- 济南市又有38处历史建筑被列入保护名单
- 保护古村落让乡村活出灵魂
- 中国移动香港5G网络再获国际殊荣
- 保护的背后:19世纪英国城市建设经验
- 9月20日起聊城有场重磅书画展!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