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设计

古建筑设计

博物馆日报吉林省成立“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

中国古建网2023-01-11古建筑设计古建圆柱彩绘
古建彩绘开光,古建圆柱彩绘,古建彩绘招标,博物馆日报吉林省成立“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古建彩绘开光,古建圆柱彩绘,古建彩绘招标【吉林省文物局首个重点科研基地“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揭牌】2022年7月26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

博物馆日报吉林省成立“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

博物馆日报吉林省成立“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

  古建彩绘开光,古建圆柱彩绘,古建彩绘招标【吉林省文物局首个重点科研基地“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揭牌】2022年7月26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吉林省博物馆协会、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支持,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伪满皇宫博物院、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承办的“吉林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揭牌仪式暨博物馆数智创新研讨会”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办公楼成功举行。

  活动现场,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王志强就伪满皇宫智慧博物馆建设情况,及实验室重点研究工作、成果进行了专题汇报。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做了题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博物馆视角解读》的报告。有关领导一同为吉林省文物局首个重点科研基地——“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揭牌,并围绕“新时代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等议题开展了沙龙座谈。

  “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前身为2020年成立的“智慧博物馆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由伪满皇宫博物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知网、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中为科技有限公司六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2022年7月,增补吉林省博协数字专委会、宏瑞文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实验室新成员,并根据研究、发展需要,将“智慧博物馆联合实验室”更名为“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是国内首个跨机构、跨行业、跨专业横向交流的文博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 中国首次对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进行考古发掘】近期,中国人民大学考古队对新疆库车市境内的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进行考古发掘,为后期当地政府对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维修加固和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这也是中国对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首次进行考古发掘。

  苏巴什佛寺遗址,又称昭怙厘大寺,位于库车市东北却勒塔格山南麓,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遗址被一条库车河分为东寺和西寺两处佛寺遗址群,分布面积约20公顷,由佛塔、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组成,西寺遗址保存相对完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自治区对西寺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很多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实物佐证。东寺依山而筑,全系土坯建造,几千年来,由于风蚀雨淋,遗址毁坏比较严重,急需加固保护。这次对东寺进行考古发掘,将通过测量、绘制平面布局图,对城、墙、塔等各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及人为破坏因素进行调查,从而为遗址加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术研究提供佐证。

  【营盘山遗址将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设计研究中心组建“营盘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项目组”,前往阿坝州茂县营盘山遗址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前期调研。这标志着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正式启动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据了解,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为四川之最,亦是岷江上游乃至川西北地区新石器时古的重大突破,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演变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

  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馆长蔡清介绍,编制《营盘山遗址保护规划》,一方面为保护好营盘山遗址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利用好、展示好营盘山遗址,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设有特色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了基础条件。

  此外,规划团队还徒步调查了遗址周边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现存建筑,重点对周边建筑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记录,记录的数据包括建筑的层数、质量、风貌协调性等等。这份详细的调研数据将作为编制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考古研究人员将进行大量的案头工作,就营盘山遗址文物本体现状提出更好的保护措施,并规划一个能够合理保护利用营盘山遗址的规划方案。

  【悉尼大学博物馆让色盲参观者体验藏品色彩】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周泽荣博物馆(Chau Chak Wing Museum)与色盲眼镜公司“EnChroma”合作,让色盲参观者看到藏品鲜亮的颜色。红绿色盲参观者可向馆方租借EnChroma眼镜,以清晰地看到展览中展品的鲜艳颜色。EnChroma的镜头技术采用特殊光学滤镜,让红绿色盲者看到更多颜色。该馆也由此成为该国第一家提供此种技术的博物馆,在增进社会包容事业上又迈进了一步。男性中每12人就有一名色盲,女性中每200人就有一名,全世界色盲总人数约有3.5亿。与正常人相比,色盲患者只能看到10%左右的颜色,色彩在他们看来会很暗淡、难以辨认。很多参观者表示很高兴能以新的方式参观,能够看到画作中悉尼港海滩和天空的色彩层次,以及绚烂的埃及文物。一些观众则从色彩的微妙差别中看到了艺术家的技法。

  【中国】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2022年7月15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奉贤博物馆承办,陕西省多家文博单位大力支持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在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B栋二楼临展厅对外开展。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陕西曾长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秦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立制,历时1100余年。

  特别是周秦汉唐四个大一统王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谱写了中华文明最华彩的乐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跨越时空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此次展览共分为“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四个单元;共展出150余件(组)文物,集合了陕西近年来周秦汉唐文物之精选,凝聚着古代中国最为绚丽的盛世记忆,彰显华夏民族奋发有为、包容大度的文化自信。

  【中国】北京小杉画廊:近日,由北京小杉画廊(Fir Gallery)主办的双群展“ERROR·重启”和“寓言与电波”继续在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 A3对外展出。

  本次群展在两个空间分别展出13位和6位艺术家的多件作品,策展人以艺术为载体,提出了对数字时代现实生活或浪漫或反讽的应对态度,在“ERROR·重启”和“寓言与电波”中分别对艺术的根本作用和叙事提出另类的解读,切割和横断画廊空间的布展装置在遥相呼应的两个场域内营造了一回顺其自然的互文。

  在愈加复杂和多维发展的历史进程下,现实生活逐渐脱离实际经验和身体经验,转向虚拟空间和间接的隔空喊话,那么艺术还能否担任批评和慰藉的角色,艺术如何和历史进程产生联系?ERROR凸显了日渐积累的内在矛盾和错乱,在此刻我们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在艺术作品本身,着重磨合创作材料的特质、创作主题的意义和作品的内在美学逻辑,这些着眼点让艺术作品不必依附被创作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也将艺术作品的存在合理性从反映现实真理的义务中解放出来,应对错误的答案就藏在艺术本身之中;寓言故事扩展想象力的边界,传达浪漫、可爱、还原本真的叙事。两个展览主题暗示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面向现实生活的截然不同视角。

  【中国】东莞市莞城美术馆:近日,由武汉美术馆、莞城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日新月异——武汉美术馆藏工业版画作品展·东莞站”在莞城美术馆一楼展厅继续对外展出。

  此次展览主要呈现武汉美术馆收藏的工业版画精品50件(组),结合文献、影像的呈现,梳理武汉近现代工业和工业版画的发展脉络,发掘工业版画作品独特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让观众了解和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的辉煌历史和建设成就。

  【中国】河南博物院:2022年7月8日,由河南博物院主办,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省内外19家博物馆共同协办的的“风樯阵马,笔力扛鼎——王铎书法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16号展厅(东临展)正式对外展出。

  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了20家文博单位的近80件(套)展品,涵盖了王铎的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和传世拓本,以及交友同道的部分作品,荟萃一堂,按“法古摹圣”“探径寻己”“达观立帜”“文友书作”四个部分展示,不仅反映了特定的时代风格和审美取向,更展现出书法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主体精神。

  王铎的书法作品,既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又记录着他颠沛起伏的沧桑人生。作为晚明最具个性的书法家,王铎所倡导与实践的连绵草书气魄宏大,在晚明书坛独树一帜。王铎的书法美学,置于当时,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高秀圆润书风形成奇妙的对比和平衡;置于后世,体现出近百年来激变时代的审美趋向;置于历史,则印证了经典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2022年9月12日。

  【中国】湖北芷美空间:近日,由芷美空间主办的“美食剧场”系列展览首展——艺术家史金淞个展“食物现场”继续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创业天地九号工坊芷美空间对外展出。

  本次展览作为“美食剧场”项目的开幕展,艺术家打造了一个从艺术的角度考察食物、通过食物的语言来阐释艺术的现场,一个美食与艺术的生态圈,一个“新楚菜”的生产平台。

  史金淞在芷美空间的7个展厅内演绎了一场关于美食艺术的戏剧。展览线犹如传统“游园”,参与者移形换影,心随景动,从稻米文化到酒文化之升华,从氤氲烟雾中的荆楚渔家腊肉实验室,从生物科学工程的展示再到舞台上的食物演绎,参与者在艺术展中自物及美,由境至情,在传统造园、游园的明暗、远近、节奏快慢的变化中感受空间艺术的意境,融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由此达到食物与人的物我化一。

  此次展览项目是艺术与美食之共鸣,主办方也借“美食剧场”,发“新楚菜”概念之先声。“新楚菜”取荆楚大地的食材,融和各种方式的烹饪处理,将自然主义与实验精神动态结合,充分演绎食物之美。

  【英国伦敦大学科陶德艺术学院】伦敦大学科陶德艺术学院(The Courtauld)自6月18日至9月25日举办展览“痕迹:用于佛兰德版画的文艺复兴素描”(Traces: Renaissance Drawings for Flemish Prints)。此次展览展出该学院所藏的部分纸本作品,探索16世纪佛兰德的版画生产,尤其突出当时著名尼德兰艺术家的版画设计,其中包括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de Oude)和梅滕·范·海姆斯凯克(Maerten van Heemskerck)。学院这部分鲜为人知的藏品此次得以与观众见面,参观者可深入探究当年艺术家和工匠们留下的印迹,他们为16世纪安特卫普繁荣的版画业设计图案,这座城市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纸本艺术中心。技艺精湛的绘图师制作图案成品,而专业版画匠把图案转化为铜版,出版商则大量印制,看好廉价版画传播的经济价值。由此,艺术思想和精美图案得以广泛传播,影响艺术发展,其影响力甚至超出欧洲的范围。

  【讲座预告“‘自然’的理解与塑造:绘画同题群咏中的对线日,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部主办的“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系列专题讲座第155讲“‘自然’的理解与塑造:绘画同题群咏中的对话与策略”将在线上隆重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谷卿。

  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古代山水和花卉主题绘画,大多蕴藏着关于“自然”的知识、观念和思想,画作及其题跋构成“图-文”系统,拓展了单一体裁所要和所能表达的内容。有关同件画作的多篇题咏,或从不同角度赏鉴对象,或据不同立场延伸画意,体现了理解与塑造“自然”的多种方法和方式,分析这类文本的题中和题外之意,以及这些文本之间的关系,无疑将有助于立体而深入地认知画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涵。

  【“艺术人类学多模态研究的思考”讲座开讲】2022年6月30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与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讲座”第二讲“艺术人类学多模态研究的思考”在线上隆重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

  该讲座谈到,多模态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富有创新性的方向,不断反思和批判僵化的和武断的二元割裂观念,通过各种媒介呈现的多种符号方式与人们的感官感知相联系,把以往相互切割,甚至常常被忽略或者遗漏的多种模态重新人类学化,更加充分地凸显文化意义和情绪情感的表现和作用,深化了对于文化实践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理解,在反思性的学术实践中有可能成为一条富含理论性的学术产出通道。多模态艺术人类学研究涉及人类学田野民族志问题,涉及质性研究方法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新思考;改进民族志传统,把多媒体、多感官与多模态结合起来,是多模态人类学研究应该特别注意解决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问题;从研究取向到使用工具、创新角度等层面,都需要将多模态放置在思考框架中,消解因为学术区隔而未能妥善整合的多种差异性方法间的张力。

  【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第1讲“天子宸章——清代皇帝的宝玺”正式开讲】2022年6月30日,由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主办,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承办的“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第1讲“天子宸章——清代皇帝的宝玺”在线上正式开讲。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主任郭福祥。

  皇帝宝玺从秦始皇“乘舆六玺”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因之,宝玺数目多少不一,但遗存者寥寥无几。唯明清两朝的皇帝宝玺有较多的遗存,特别是清代皇帝宝玺较完整地保存下来,除少数因战乱散失民间和海外,绝大部分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博物院颇具特色的藏品门类。大到重要的历史典制,小到皇帝言行心理,在宝玺中多有体现,对于研究清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宫廷政治、思想和文化诸方面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讲座以故宫藏品为基础,回溯皇帝宝玺的早期历史状况,以及皇帝宝玺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这些藏品的介绍,可以明了清代皇帝宝玺的基本情况,诸如宝玺的数量多少、制作程序、保存方式、使用情况等;还可以探究国宝制度的演变、闲章中所反映出的皇帝的为政思想,皇帝个人的心路历程;更能够了解皇帝宫廷中文事活动的脉络、宫殿苑囿土木兴衰的变化等。

  【新书发布:《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近日,由苏秉琦撰著,赵汀阳、王星选编的《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一书已正式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对外出版。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

  本文集既收录了《百万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文化与文明》这样形而上的研究著作,也收入了《关于“几何形印纹陶”》《瓦鬲的研究》这样形而下的文章,使读者更易于理解,由苏秉琦先生创立的治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说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中心或多元说以及政权统一、文化多元说(即“满天星斗”)是在什么样的方法论基础上,在积累了多少实际材料的条件下和经过了多么长期的分析探索后才出现的。

  【新书出版:《中国金银器(共五卷)》】近期,由扬之水撰著的《中国金银器(共五卷)》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出版。

  《中国金银器(共五卷)》主要包括卷一“远方图物——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别树鸟同声——隋唐五代辽”;卷三“自一家春色——两宋金元”;卷四“繁华到底——明代”;卷五“曲终变奏——清代”,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的图片来源总览。

  本书详细展列了将近四千件金银器作,回溯自商代至清代的金银器之史,五卷分别收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金银器文物。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首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著,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新书发布:《中国石窟艺术精讲》】近日,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常青撰写的《中国石窟艺术精讲》一书将由东方出版中心正式对外出版。

  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为深入挖掘中国石窟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石窟艺术的历史文脉,本书以24讲的形式将新疆、甘肃、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浙江、云南等地的精华石窟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各地石窟概况、开凿背景、延续年代,以及对代表性洞窟艺术成就的具体分析、对图像意义和延伸故事的讲解等,使读者能充分了解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的遗存背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

  魁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因此在我国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该像通高22厘米,通体鎏金,1976年6月于南通市文峰塔内发现的。大家请看该铜魁星的造型:他右手拿着一支朱笔,左脚挑着一只金斗,这个动作叫做魁星点斗;而另一只脚立在一只独角兽上,独角兽又称为鳌,因此考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魁星也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精神寄托,因此被供奉在文峰塔的天宫内。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