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
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
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大同古建彩绘,古建筑怎么绘制,塑料古建彩绘近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其中不乏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通过改头换面,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通,并从中牟取暴利。
他告诉记者,这是十余年前从古建筑大省山西拆回来的“省保”。这座楼原来在黄河边上,由于年久失修倒塌后,村支书担着风险卖给了他。运回浙江后,他们对这座楼进行了修复。
记者第一次从吴某嘴里知晓了“踩地皮”这个词。所谓“踩地皮”,是指村民搜集当地古建筑基本信息、报价等,转介给大买家赚取中间费。古建商前期主要依靠当地村民“踩地皮”来确定目标。
吴某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几个四五百人的微信群。群里很活跃,不断有“踩地皮”的人把古建筑或构件的照片、信息发到群里,问他要不要。
有些村庄靠“踩地皮”致富。记者来到万荣县某村,看到一块荒地上堆满各种石板,一排排尺寸各异的石狮子整齐排列。村后一片空地上临时搭建起一些待售的古建筑。这里以收购古建闻名业界。“最多时村里有100多户人家做这个生意。”一位村民说。
“踩地皮”时遇到产权清晰的古建筑最好办,但如果是集体拥有产权的古建就比较麻烦,有时需要“多方签字”才能买卖。交易完成后,古建拆装师傅在构件上做好标记,画下图,然后动手拆。大件的柱、梁,小件的斗拱、雀替,还有阶条石、垂带、踏跺、下碱等,以及相对完好的瓦片,拆下后,装上大卡车,运到存放地,再把房子搭建起来展示给买家。
记者以古建采购商身份探访了村里多个收购大户。走进一位李姓村民家中,记者看到院里以及四五个房间里都堆满了收来的古建筑构件,价格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另一个村民家的后屋堆放着上百个收购来的斗拱,年份大多为清代早期。房主告诉记者,这些斗拱都是下乡收来的,“现在单个斗拱不卖,要的线万元全部拿走”。
“我们在原形基础上做了很多改动。本身是‘瘦’的,我把它变成‘胖子’,本身没有‘头发’,我把‘头发’给弄上去。”吴某告诉记者,收购来的古建筑经过加工“美容”,别人想查都查不出来。记者拿着一张“整容”后的木楼照片,咨询原古建所在地的文物专家、古建摄影师等,大家均表示不知道有这样的楼。记者又对山西历史上曾经消失的楼进行查询,截至发稿仍未找到符合条件的楼。
在古建圈内,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有一些古建公司规模较大,其中三贤楼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业界颇有知名度。光在东阳一地,该公司就有九处基地堆放从各地收购来的古建筑,占地300多亩,每年光场地租赁费就达几百万元。
吴某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他表示,自己从事古建买卖16年,一共收了3000多套,这些年陆续卖了不少,目前库存还有1000多套。
吴某培养了一批木匠,制作仿古产品、修复古建、给古建“整容”。“首先尺寸上要改良,高度要适合现代人,矮的增高、细的加粗、烂的修补上,要适合商业业态,大多跟原形差距很大,一般人认不出来。”被倒卖的古建筑会“变身”成私人宅邸、高端会所、艺术家工作室、茶楼等,为私人老板装点门面。
多个古建商表示,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热衷打造古城、古街,有很多“大手笔”。
吴某说,他的公司代建了安徽阜阳颍上的管仲老街等项目,他购买的不少古建筑和构件落户到了这里。当地政府想给城市增加文化底蕴,就让他们打造古建商业街等项目。
一些古建商称,地方政府投资文旅项目多是冲着“文化复兴”的政绩。目前,吴某正在给安徽滁州市全椒县打造太平古城项目,总规划1.8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8亿元,到2021年初建成开业。“根据协议,一期我要拿出200多套老房子,已有五六十套搬了过去。”
“我们有个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条古街修复好,甚至开业。因为我们所有的菜、料都备齐了,只是炒炒的事。”吴某说。
在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上费村,多个电线杆上贴着“专业拆房,专收老瓦、老砖、老木料”的广告,还留有联系电话。村里老房子有的砖雕门匾被卖,有的柱础被偷,村里遗留数个残垣断壁的房屋。
晋南一处孙氏宅院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造于1877年,东房面阔三间,隔扇门窗,院门施木雕垂花柱门罩,雕刻精美。而如今人去屋空,蛛网遍布。记者看到东房房址上仅剩下一堵墙,门楼也被拆掉,只剩门洞。
吕大叔家的“寿”字砖雕照壁和雕刻精美的门楼也被古建贩子盯上,趁他外出打工时,贩子说服他的老母亲,用2000元买了去。就这样,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残留的最精美的建筑部分也不复存在。
对于无法购买,或者不愿意花钱购买的,古建贩子不惜违法去偷。过去十年里,在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壶关天仙庙一对“对望狮”曾被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休源神庙明代“二龙戏珠”琉璃壁心被盗……原来的古建筑变得伤痕累累,而被古建贩子卖掉的构件,东拼西凑、张冠李戴。
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被异地搬迁、重新拆建后,不仅改变了原有风貌,也斩断了历史文化传承。而村民通过卖房致富又会形成攀比之风,造成贩卖老屋的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保护古建,守护文化传承亟待斩断灰色利益链。
古建筑及构件倒卖产业链坐大成势,暴露出法律缺失、保护不够、监管不力、意识不强等诸多困境。
相关文章
- 古建筑上的这些呆萌瑞兽 原来都有这些讲究
- 演播室设备指什么-虚拟演播室设备的发展趋势
- 司法助力 为古文化遗址撑起“保护伞”
- 记忆!嘉善第一批历史建筑公布!
- 代县古建筑——上瓦窑头龙王庙
- 欢迎库伦旗竹护栏生产厂家实业集团
- 信仰铸就“新中国第一”
- 我省各地开展2022年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集锦
- 河南郑州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中国最早丝织品
- 千坪吴园 百年古风消暑意(图)
-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漳州)传习所将免费开放
- 闽南人爱把古厝砌成红色让古厝处处是红“福” |文物里的福(37)
- 111个!山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全国第一
- 月刊丨7月份文博行业大事记
- 探讨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找寻“老”长沙城市记忆
- 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
- 固始县高级中学班级文化展板展示
- 辰溪县:构建特色河长制主题文化广场长廊
- 画团扇吃月饼 传承传统文化迎中秋
- 从“凝固的记忆”中透视历史——标志性建筑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