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探微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探微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探微,扬州古建手绘,古建绘图师,古建手绘插画2021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迎来了中国现古学百年华诞,还被称为“考古大年”。数据显示,这一年全国各地经过审批的考古发掘有1700多项。
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揭晓6项“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3月31日,国家文物局揭晓“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发现填补了研究空白,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信度,展现了中华文明风采。
汉文帝霸陵准确位置在哪儿?“再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有哪些新发现?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日前,国家文物局揭晓“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10个项目入选。
入选的新发现不仅生动诠释了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还更新了人们此前的历史认知。
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莫维斯提出“莫维斯线”理论,认为在旧石器时代,该线以西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是以阿舍利手斧文化传统为代表,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缺少手斧等较为精细的石器及技术。
“皮洛遗址的考古成果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支持皮洛遗址项目汇报人郑喆轩汇报结论的是该遗址发现的手斧、薄刃斧等遗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财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岗上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朱超说。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
长期以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2015年至2021年明中都遗址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年来的猜测和争论。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书写文明历史,创造灿烂文化。2021年的考古新发现中,不少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新的实证。
据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郭伟民介绍,具有良好生态多样性的澧阳平原鸡叫城聚落群依靠自身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以土地、农业、人口为要素,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如果说古国是一种文明形态,那鸡叫城就是从自身泥土和稻田里生长出来的农业文明——这正是多元一体早期中国文明产生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赓续不绝的奥秘所在。鸡叫城聚落群最新的考古发现,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起源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样本。”郭伟民说。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发现生动揭示了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折射了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工作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系统揭露了遗址全貌。值得一提的是,遗址出土各类遗物有准确的出土地点、层位和年代,对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砂石浆成分分析发现砂石浆大部为独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为玉石作坊性质的确定提供了关键证据。”“人骨DNA研究墓葬采样16份,已有初步成果。”……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马俊才在汇报PPT上列出了多学科合作取得的成果。
不只是南阳黄山遗址,在终评会的考古新发现汇报中,多学科合作几乎成为标配。相关专家表示,“多学科合作”为考古工作者更加全面地获取和阐释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
备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项目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为代表的国内多家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科技公司,共同开展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和多学科研究等工作。“本次考古发掘创新使用了现代化多功能保护平台、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平台、多功能考古发掘操作系统、远程控制系统、不间断高清数字记录系统等,推动了田野考古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雷雨说。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开展了多项多学科检测研究,包括碳十四测年、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成分与工艺研究和腹土寄生虫检测等,成果斐然。“如利用多种同位素重建个体迁徙行为和生活史,清晰揭示了南北人群密切互动,为认识当时的人群融合提供了科技支持。”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罗运兵说。
相关文章
- 千年古厝 闽韵流芳古建文化墙
- 弘扬传统文化习俗 促进夜经济新消费 上海环球港开展“环球同赏月登高庆团圆”中秋大型主题活动
- 数字化如何为文化软实力撑起硬筋骨
- 文章被拒怎么撰写有效的申诉信
- 以数字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
- 河北日报-09版:文化周刊-2022年09月16日
- 晓风澜庭|7重园林景观有文化有生活有知己
- 影响因子6498审稿效率高的期刊1-2个月便可接受!今年或将突破8分
- 河北又一古城走红被称“京西第一府”最后的古迹成城市名片
- 艺考新政解读:文化分占比不低于50%对这些考生影响巨大
- 梨园路高层仿古房檐 仍有六栋存有隐患
- 瑶山蹲点影像日记 山弄里的建筑变迁
- 天水这家博物馆“不大”却装下了一个时代
- 2014石材行业上半年大事件回顾 九正建材网专题
- 第六届中原园林行业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 牌楼: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景观
- 太原浑源会馆旧址相邻古建受保护 已被护栏围住
- 传承历史经验 掌握历史主动
- 他用四十年给古建“上妆” 大国匠心
- 古建筑细节之美——飞檐翘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