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红砖古厝四时新(走进传统村落)

中国古建网2022-10-05古建文化闽南古厝介绍
古井贡酒文化,闽南古厝介绍,尔玛文化,红砖古厝四时新(走进传统村落),古井贡酒文化,闽南古厝介绍,尔玛文化,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有一片保存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群,三面临海,依山傍水。村子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

红砖古厝四时新(走进传统村落)

红砖古厝四时新(走进传统村落),

  古井贡酒文化,闽南古厝介绍,尔玛文化,

  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有一片保存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群,三面临海,依山傍水。村子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梧林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鼓山下,梧桉溪畔,一片历经600多年的传统村落,就藏在山南水北之间。村名为梧林,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

  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色彩。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

  在闽南,房子被称为“厝”。古厝坐北朝南,三开间或五开间。白石壁脚之上,墙体由一块块红砖砌成。由当地独特土壤和技法烧制而成的红砖,不仅极具观赏价值,且吸水性良好,适应当地雨水充沛的气候状况。

  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闽南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

  触摸一砖一瓦,想象着过去梧林人的生活。在一栋栋古厝的建筑巧思中,不仅承载着梧林一户户寻常人家的生活滋味,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燕尾脊便是如此。除了传统的富贵、吉祥之意,闽南人还将“燕子回巢”的情感倾注其中,寓意着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踏入古厝,四周房子围起来的一块四方形区域被称为“天井”。天气好时,阳光透过天井钻进屋子,屋内瞬时亮堂起来;雨天,雨水会顺着天井屋檐的滴水兽流入地面的凹槽排走。

  2016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本着“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的理念,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保护。如今,这一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已修缮完毕,开始对游人开放。

  清晨,被第一缕阳光唤醒。睁开眼,便见阳光打在燕尾脊上,透过天井钻进屋里,闽南古厝释放出独有的暖意。屋外,沙沙的劳作声已然响起。

  如今,在闽南古厝中住上一晚,是不少游客的选择。曾经因空置而破败的一栋栋闽南古厝,经过修复,完好保留了房屋的建筑形态,多栋古厝内部还被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民宿。古厝也因有了人气,获得新生。

  走出开间,伸一个懒腰,循着村子的香气和声音,一路走,便来到村里的集市了。

  七八位老人早早摆好了菜摊子,摊前的空地上,扎着小辫的孩童嬉闹着跳格子。孩子的笑声、枝头鸟鸣声、老人聊天声,共同构成了梧林人晨间生活场景。

  集市对面的戏台,自古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重大日子,一曲曲南音就在这里奏响。南音又称弦管、南管、南曲、南乐,主要流传于泉州、厦门等地。演奏形式按乐器组合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从所用曲牌、乐器以及术语来看,南音与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一脉相承。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响起,婉转动人的唱腔应和而歌。

  漫步梧林,会有不少惊喜。闽南风情馆里,一场布袋戏正在上演,武松打虎、隋唐演义等经典桥段引发阵阵掌声。如今,在梧林的一栋栋古建筑里,闽南文化元素根植其中,高甲戏、梨园戏等当地传统非遗项目有了新的传承舞台。不仅如此,木偶头雕刻、红砖制作、闽南茶鉴赏等闽南文化课程也对游客开放,闽南文化在闽南古建筑中得到了活化传承。

  下雨了,片片红砖被雨水冲刷后透出艳丽的鲜红,与阳光下柔和的橘红、阴天时深沉的暗红截然不同。一砖一瓦间,变换着季节,守护梧林的四时之景。

  在村里走累了,有许多歇脚的选择。走进榕宅,品一壶闽南工夫茶,也是种独特体验。榕宅如今被改造成休闲咖啡屋,取名“榕树下”,名字得名于房子前厅和后院的两棵老榕树。

  许多村庄都会存在一两棵与村落共沐风雨的古树。历经多年,两棵榕树已与宅子长成一体,树枝攀缘着房梁生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树门。树根盘错,如巨龙蜿蜒。在村落的修复中,这两棵老榕树也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

  到了夜晚,梧林退去白日的喧闹,回归宁静。走在灯火幽幽的古厝间,漫天星光与遍地灯火辉映,古村像个历尽沧桑后回归平静的老者,诉说着自己的过去。

  梧林是典型的侨村。眼下,村子户籍人口虽只有1800多,但在海外,却分布着1.5万多名华侨。

  德鑨楼建于1932年,原先的主人是爱国华侨蔡德鑨。入门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下联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分别出自《汉书》和《论语》,教导晚辈正直做人、艰苦奋斗。

  历经90年,楼体木雕上的金箔依然清晰可见,古厝门面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当时最流行的彩色玻璃、油画图案等应有尽有。然而,屋子后方一栋五层楼高的建筑,主人同是蔡德鑨,却是毛坯房的样子,显得格外突兀。

  原来,宅子建造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时。此楼主体结构完工后,蔡德鑨毅然捐出所有装修资金,支持抗战。

  梧林的古建筑多为抗战年代华侨回乡所建。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辛苦所得汇入家乡,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并建成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大厝。

  一栋名为“侨批馆”的番仔楼内,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可提起侨批馆,很多村里人都不知在哪里,他们更习惯称之为旧学堂。

  梧林之行,是一次闽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沉浸之旅。行走其中,触摸一栋栋古建筑,听一段段过去的故事,感受别样的家国之情与乡愁别绪。

  吃特色:村子有小吃一条街,可品尝拳头母、土笋冻、炸浮粿、菜粿、醋肉、四果汤等闽南古早味小吃;特色侨村中还有地道的南洋美食可品尝。

  住行馆:村落中央,12栋建筑内部被装饰为民宿供客人居住。行馆外观保留了闽南大厝原有样貌,内部装修与外观风格一致,木质结构,古色古香。

  品文化:在梧林,可欣赏布袋戏、高甲戏等闽南传统文化表演,也可在木偶头制作、工夫茶等具有闽南特色的体验项目中,感受匠人匠心。

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有一片保存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群,三面临海,依山傍水。村子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梧林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鼓山下,梧桉溪畔,一片历经600多年的传统村落,就藏在山南水北之间。村名为梧林,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

  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色彩。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

  在闽南,房子被称为“厝”。古厝坐北朝南,三开间或五开间。白石壁脚之上,墙体由一块块红砖砌成。由当地独特土壤和技法烧制而成的红砖,不仅极具观赏价值,且吸水性良好,适应当地雨水充沛的气候状况。

  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闽南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

  触摸一砖一瓦,想象着过去梧林人的生活。在一栋栋古厝的建筑巧思中,不仅承载着梧林一户户寻常人家的生活滋味,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燕尾脊便是如此。除了传统的富贵、吉祥之意,闽南人还将“燕子回巢”的情感倾注其中,寓意着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踏入古厝,四周房子围起来的一块四方形区域被称为“天井”。天气好时,阳光透过天井钻进屋子,屋内瞬时亮堂起来;雨天,雨水会顺着天井屋檐的滴水兽流入地面的凹槽排走。

  2016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本着“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的理念,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保护。如今,这一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已修缮完毕,开始对游人开放。

  清晨,被第一缕阳光唤醒。睁开眼,便见阳光打在燕尾脊上,透过天井钻进屋里,闽南古厝释放出独有的暖意。屋外,沙沙的劳作声已然响起。

  如今,在闽南古厝中住上一晚,是不少游客的选择。曾经因空置而破败的一栋栋闽南古厝,经过修复,完好保留了房屋的建筑形态,多栋古厝内部还被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民宿。古厝也因有了人气,获得新生。

  走出开间,伸一个懒腰,循着村子的香气和声音,一路走,便来到村里的集市了。

  七八位老人早早摆好了菜摊子,摊前的空地上,扎着小辫的孩童嬉闹着跳格子。孩子的笑声、枝头鸟鸣声、老人聊天声,共同构成了梧林人晨间生活场景。

  集市对面的戏台,自古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重大日子,一曲曲南音就在这里奏响。南音又称弦管、南管、南曲、南乐,主要流传于泉州、厦门等地。演奏形式按乐器组合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从所用曲牌、乐器以及术语来看,南音与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一脉相承。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响起,婉转动人的唱腔应和而歌。

  漫步梧林,会有不少惊喜。闽南风情馆里,一场布袋戏正在上演,武松打虎、隋唐演义等经典桥段引发阵阵掌声。如今,在梧林的一栋栋古建筑里,闽南文化元素根植其中,高甲戏、梨园戏等当地传统非遗项目有了新的传承舞台。不仅如此,木偶头雕刻、红砖制作、闽南茶鉴赏等闽南文化课程也对游客开放,闽南文化在闽南古建筑中得到了活化传承。

  下雨了,片片红砖被雨水冲刷后透出艳丽的鲜红,与阳光下柔和的橘红、阴天时深沉的暗红截然不同。一砖一瓦间,变换着季节,守护梧林的四时之景。

  在村里走累了,有许多歇脚的选择。走进榕宅,品一壶闽南工夫茶,也是种独特体验。榕宅如今被改造成休闲咖啡屋,取名“榕树下”,名字得名于房子前厅和后院的两棵老榕树。

  许多村庄都会存在一两棵与村落共沐风雨的古树。历经多年,两棵榕树已与宅子长成一体,树枝攀缘着房梁生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树门。树根盘错,如巨龙蜿蜒。在村落的修复中,这两棵老榕树也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

  到了夜晚,梧林退去白日的喧闹,回归宁静。走在灯火幽幽的古厝间,漫天星光与遍地灯火辉映,古村像个历尽沧桑后回归平静的老者,诉说着自己的过去。

  梧林是典型的侨村。眼下,村子户籍人口虽只有1800多,但在海外,却分布着1.5万多名华侨。

  德鑨楼建于1932年,原先的主人是爱国华侨蔡德鑨。入门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下联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分别出自《汉书》和《论语》,教导晚辈正直做人、艰苦奋斗。

  历经90年,楼体木雕上的金箔依然清晰可见,古厝门面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当时最流行的彩色玻璃、油画图案等应有尽有。然而,屋子后方一栋五层楼高的建筑,主人同是蔡德鑨,却是毛坯房的样子,显得格外突兀。

  原来,宅子建造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时。此楼主体结构完工后,蔡德鑨毅然捐出所有装修资金,支持抗战。

  梧林的古建筑多为抗战年代华侨回乡所建。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辛苦所得汇入家乡,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并建成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大厝。

  一栋名为“侨批馆”的番仔楼内,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可提起侨批馆,很多村里人都不知在哪里,他们更习惯称之为旧学堂。

  梧林之行,是一次闽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沉浸之旅。行走其中,触摸一栋栋古建筑,听一段段过去的故事,感受别样的家国之情与乡愁别绪。

  吃特色:村子有小吃一条街,可品尝拳头母、土笋冻、炸浮粿、菜粿、醋肉、四果汤等闽南古早味小吃;特色侨村中还有地道的南洋美食可品尝。

  住行馆:村落中央,12栋建筑内部被装饰为民宿供客人居住。行馆外观保留了闽南大厝原有样貌,内部装修与外观风格一致,木质结构,古色古香。

  品文化:在梧林,可欣赏布袋戏、高甲戏等闽南传统文化表演,也可在木偶头制作、工夫茶等具有闽南特色的体验项目中,感受匠人匠心。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