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国礼饱含习主席特别的牵挂
这份国礼饱含习主席特别的牵挂
这份国礼饱含习主席特别的牵挂,九正家居网,十大免费招标平台,全球经贸网新华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9月16日电 9月15日,历史名城撒马尔罕崭新的国际会议中心迎来贵宾。习主席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举行会谈。在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这份国礼饱含习主席的特别牵挂,背后是一段元首外交亲自推动中乌文明交流的佳话。
此次是习主席自2013年以来第三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而“希瓦古城”是三次访问中一个共同的关键词。
9月13日,习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及,“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这是2019年4月23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城墙上拍摄的远处的经学院。新华社记者 蔡国栋 摄
“在习主席的关心和亲自推动下,中乌合作已经让古城再次‘亮’起来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
这位“文物援外医生”亲历了这一中国在中亚地区首个文物遗产保护项目的全程。令他最难忘怀的是,习主席2016年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在丰富紧张的行程中专门接见了中方文物修复和考古专家。
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现着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和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让身处海外古迹修复工作前沿的人员备受鼓舞,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国家对外交往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价值和力量。
2019年4月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寺,中方文物修复人员正在指导乌方工作人员修复寺屋顶。新华社记者蔡国栋 摄
在与乌方的交流合作中,中国专家认真实践中国的“文明观”,始终保持平等交流、彼此尊重、互相学习的态度,深入研究当地文化和历史、当地传统工艺和做法,与当地专家和工匠并肩工作,也给文化遗产保护带去中国理念、经验和技术。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一句中亚古老谚语道出希瓦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座千年古城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交汇之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有“博物馆天堂”的美誉。城里保存着数十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部分已年久失修。中方选择了修复需求最迫切、难度和技术要求也最高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寺开展保护工作,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修复整治。
2018年6月21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中乌文物修复人员在经学院东南角穹顶上方进行加固施工。新华社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古丽斯塔·索拉耶娃在经学院旁居住了四十多年。眼见“祖先留下的独特遗产”状态不断恶化,她和周围居民越来越忧心。中国专家的到来让濒危的古建重现生机。中国人的“勤奋、严谨、友好”以及给古城面貌带来的变化令她啧啧称叹并永远铭记。
当地居民由衷感谢中国人助力保护他们最珍视的遗产以及对当地文化历史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用种种方式表达对中国朋友的善意——每次见面都用中文“你好”打招呼,给驻地送来自家田地里种出的新鲜果蔬,主动帮助中国专家搬运物资。面对道谢,有人甚至学会用中文回答:“为人民服务”。
希瓦古城伊钦·卡拉内城博物馆馆长沙基尔·马达米诺夫对记者称赞说,中国团队不畏艰苦,并把先进的文化保护理念和技术带到古城,深受乌方专家和民众的认可和尊重,“我们对乌中更多合作充满期待”。
“希瓦古城的老百姓都认识我们。”许言说。近年来,他陆续参与了与柬埔寨、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个文物保护合作项目,亲眼见证中国团队无一例外地得到各地民众的欢迎与支持。
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考古合作促进了民心相通,充分体现了丝路精神。
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张骞出使西域途经之地,西北大学知名考古学家王建新第一时间阅读了习主席的署名文章。文章中专门提到了要扩大中乌两国在包括考古在内一系列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令他感到振奋。
这位从事考古40余年的老专家特别留意到,近年来,从中乌元首外交细节到两国联合声明内容,都体现了考古和文化保护的受重视程度。2016年,正在乌兹别克斯坦展开中乌联合考古工作期间,他也有幸成为受到习主席接见的中方专家中的一员。
2019年2月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者在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上观看文物。陈列厅内摆放了大小80件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撒马尔罕市附近的萨扎干遗址和拜松市附近的拉巴特遗址发掘的文物,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新华社记者蔡国栋 摄
王建新职业生涯的一半都倾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他带领团队从2009年开始与乌方展开联合考古工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他切身感受到国家对中国对外考古和文化保护合作的支持力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合作的规模明显提升,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间出炉。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日益紧密,不仅给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文化保护带去中国经验、理念和技术,也有利于在曾为西方垄断的丝路研究中增添更多东方视角和中国声音。
2016年6月20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名女孩在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丝路考古既展示了历史长河中文明交融的辉煌,也为我们保持文明互学互鉴提供了启迪。正如习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说,“我们是文明对话的好榜样”。中乌世代友好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双方开展人文合作基础牢固、前景广阔。(记者:孙浩、蔡国栋、申宏;编辑:王申、唐志强)
相关文章
- 特聘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于志鸿先生为中国工程咨询博物馆、中国建设第一传媒首席顾问
- 从巫镇到圣镇一个女巫审判故事缘何转为万圣节狂欢之都
- 个人或公司建设网站几点网站建设事项要弄懂!
- “中国乡村第一城”一个小村庄藏在大山中!
- 建材行业十大科技突破领军企业|中材国际:永争第一 舍我其谁
- 领潮供应链携手端点科技开启建材B2B数字销售新纪元
- 亮化工程提升形象古建之家
- 著名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逝世她曾主持维修六和塔还是雷峰塔改建总设计师
- 天津开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动态核查
- 每日一村┃古今青瓦一绝——六毋村
- 建筑信息化之智慧工地行业代表企业及发展趋势、壁垒构成相关风险
- 古建六角亭木结构加工厂 仿古苏式凉亭榫卯斗拱亭子安装
- 外贸高配版 全球56个外贸平台大汇总
- 相山灰筒瓦工厂建筑网站
- 港报:北京现代建筑经不起时间考验
- 丹麦大使推荐“家乡特产” Danisa皇冠丹麦曲奇好评不断
- 五金 - OFweek工控网建材在线账号
- 驻马店钢结构一级资质转让【承担各类钢结构工程施工】
- 河南古建筑一级资质转让商丘开封古建筑二级资质转让
- 建筑房产产业资讯古建青瓦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