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百科

古建百科

成都十年传统与新姿 《古建活化进行时》|成都故事

中国古建网2023-04-20古建百科芜湖古建彩绘
古建测绘cad,芜湖古建彩绘,嘉兴古建彩绘,成都十年传统与新姿《古建活化进行时》|成都故事,古建测绘cad,芜湖古建彩绘,嘉兴古建彩绘古建活化,让人可以追溯过去,活在当下,也看到未来。无形之中,城市文脉延续,从容流淌,蜿蜒向前。

成都十年传统与新姿 《古建活化进行时》|成都故事

成都十年传统与新姿 《古建活化进行时》|成都故事,

  古建测绘cad,芜湖古建彩绘,嘉兴古建彩绘古建活化,让人可以追溯过去,活在当下,也看到未来。无形之中,城市文脉延续,从容流淌,蜿蜒向前。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筑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城市的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文脉。

  成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历史老建筑。自 2013 年公布成都首批历史建筑名录至今,已近十年,如今,成都有多少处挂牌历史建筑?361 处,20 批,这是截至 2022 年 7 月的数据。据悉,成都市第 21 批历史建筑当前正在评审之中。

  生活之中,我们走过街角,随处就能遇到从不同时代走来的建筑,能接收到各个时代的信息和符号,并且它们又跟我们的生活并不脱节,这就是文脉的从容流淌。

  在成都以西,岷江支流流经青城山,形成水味甘美的味江和泊江,流水在崇州元通镇又与文锦江合流,形成天然的水路枢纽,当地人借地势之利往来经商,逐渐形成六条老街纵横交错、六馆一山庄的格局。

  在古镇最繁华的麒麟街,罗家大院、黄家大院依次排列。这两处建筑兴建于辛亥革命前后,均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特别是罗家大院的垂花门,其上檐、梁头等结构被尖塔代替,原本雕刻成莲花的倒悬短柱变为层叠而上的飞扶檐;门上雕花是竹叶和螺旋卷曲的茛苕叶饰结合。这道垂花门几乎是那中西文化大碰撞时代的历史缩影。

  就在人们穿梭在大院、民居之间,感叹古人营造智慧和建筑之美时,麒麟街的尽头,一家生长在罗家大院斜对面的小店,特别引人注目。店铺没有多余的装修,抬头能看见榫卯结构的房梁和川西民居特有的竹篾土墙,墙上挂着老板自己创作的小油画和一块手写招牌写着:现烤面包、蜜桃乌龙和澳白。店里聚集的年轻人正围坐在长桌边,等待一炉正在烤制的小贝果。古镇的背景与年轻人的出现,一下对撞出一种潮范儿,带着历史感,又带着新鲜感。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习惯了现代化的建筑,穿斗飞檐的古建筑之于他们是王国维所说的“古雅之美”,是低度的优雅,是疏离的美。古建筑和现代人之间,原本就有时空上的分离,可在飞檐斗拱之下出现的新场景正消解这样的隔阂,文脉传承与城市更新正有机结合。

  顺着味江向东,水流入江安河与杨柳河,水面由宽变窄,进入温江区万春镇。相传古蜀时期,鱼凫王就在这里植柳封树定界,每年三月便有万柳迎春的美景。1996年,在当地发现了鱼凫城的城墙遗址,古蜀传说之美也照进现实。

  在万春镇,一片田园上,青瓦白墙掩映在几丛翠竹中。其中一座悬山顶老宅,檁挑出山墙之外,大出檐下摆着一方桌椅。这里曾是刘文彩的远亲“文氏”祖籍地,兴建于晚晴时期。建筑整体经过修缮后可供人们参观,但多数时间都是空置。而如今,这里已成为万春镇24 小时留灯书屋。天气晴好时,不少人坐在书屋后的小院中翻看书页。在时光流逝中,当新的生活需求进入其间,古建筑便开始诉说新的场所精神。

  江安河与金马河川流不息汇入府河,流入西边成都城中。在成都东北角府河转弯,流经一座千年古刹。它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在明代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年间,湖广移民进入成都,其中一部分聚集于古刹边,居住生活,建庙设观,从事工商活动。古刹也在此时被集资重建,改称文殊院,其旁边街巷便称为“文殊坊”。

  如今,经修复后的文殊坊呈现在大众眼前,建筑场景被市民活动激活,蜀绣、漆器、竹编等 14 家非遗传承类业态,以及四川名小吃、汉服等展现传统文化的业态在文殊坊逐一生长起来。2022年,文殊坊又迎来新的变化。文殊坊二期修缮了 15 条原有街巷、39 栋建筑,以“里”“坊”“院”的空间结构,还原隋唐之风。在靠近人民中路和白家塘街一侧,唐风城阙下是现代商业橱窗,具有历史符号的古建筑营造出现代的场景。外围的两层街巷建筑中构建步行商业街区。深入坊中,文殊坊都市禅林的闲静,随曲水流觞和庙堂白塔而生。

  在文殊院里,松柏沉寂,溪水泠泠。青烟在楼台间飘荡,门前的木鱼敲响了一声又一声。走出寺院,文殊坊由古韵禅意融入现代化的生活。

  在现代都市里,与真实古建斗拱飞檐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把开启时间之门的钥匙。在成都,古建筑可变换出多种姿态。在青砖白墙间开设博物馆、艺术馆,甚至酒店、潮玩店都成为可能。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古建筑会不会被高楼掩映在阴影之下,淡出人们的生活?

  在成都人心中,这些深藏于城市肌理中的古建筑似乎从未退场。那些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古建筑正与街巷联袂搭建城市生活的新舞台。

  青龙正街连接着水井坊,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白酒第一坊的繁华过往。青龙正街在清代的名称叫青龙巷,因为当时有一座雕刻成龙形图案的牌坊而得名。如今虽然不见街道的旧时风貌,但民居经过立面涂装和场景营造已有了青砖白墙的古韵,和水井坊博物馆相呼应。

  成都人从不把历史建筑视为单纯的纪念性建筑,他们渴望可以进入空间,和建筑产生互动。人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离不开建筑师营造理念的引导。成都建筑师庄裕光不仅关注如何修复古旧建筑,还致力于将古旧建筑融入现代化街区,早就提出“历史更新”理念。

  十年前,许多建筑大师强调“活化建筑”的概念时,由庄裕光和众多专家团队参与打造的成都太古里就已经拿下 MIPIM 亚洲颁出的“2012 年度最佳市区重建项目”的银奖。古建筑群落打破了传统的边界而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开放式商业街区和千年古刹和谐共处。让新的人走进旧建筑,这就是历史更新,是古建修缮的意义之一。

  李沄璋认同这一观点,作为四川省文物局古建筑专家,他已经在历史街区活化的问题上钻研了十多年,“从前我们说修缮,现在我们更愿意说社区营造。”近一两年,李沄璋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彭镇的社区营造上。

  彭镇自明代起舟楫往来、四方文化汇聚,让其形成如今“六庙一阁三会馆”的格局。观音阁老茶馆更是维持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气息,透着彭镇人生活的闲逸。和大多数以旅游业驱动的古镇不同,彭镇中多数本地居民没有选择搬离本地,祖屋天井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被精心照料着。老房子经几代人的居住、修复,依然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修旧融新是李沄璋在彭镇考虑最多的问题,实现城市空间的肌理缝合,需要新业态、新的社会活动连接已经疏离的人和空间。在规划和改造期间,李沄璋和团队研究了很多古镇、老街的更新模式。

  回溯藏在成都街巷中的历史篇章时,位于青羊区的祠堂街是不可遗漏的线 年全面修缮前,这条被誉为“西南艺术溯源地”的老街没有了当年的文艺气质,已变为一个大杂院。如非了解历史,很难想象,上世纪初,这里坐拥成都 70% 的书店,各大报刊、文艺社团云集于此,四川电影院也诞生于此。

  祠堂街 38 号院曾是《新华日报》成都分馆办公场所,它是典型的三层砖木合围式建筑。而在其旁边的 42 号院是金秋茶社的旧址。金秋茶社和报社仅有一墙之隔,在革命年代,茶社也成为地下党作掩护的交际场所。茶社大门融入西式洋楼的建造风格,大门样式形似石库门。根据学者考据,当时从金秋茶社进入后,还要穿过一道狭窄幽深的门道才能到达堂座。如今看来,这样的结构为建筑平添了神秘色彩。

  如今,修缮后的祠堂街已雏形初现,新的业态也将注入街区。为延续祠堂街曾经的优雅气质,报社旧址将入驻书店;后街广场将新增一个带有下沉式花园和坡屋顶的美术馆,金秋茶社也将呈现新茶饮等业态。街道的慢行区域也可成为各店铺的外摆空间,独具市井气息的坝坝茶和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相呼应。当人们从人民公园走向祠堂街时,便能感受烟火气和艺术氛围的无缝衔接。

  《传统的发明》一书中说:“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在面对成都古建改造时,设计师和建筑师需要通过微更新去叠加功能,完成场景营造,让老建筑中生长出新的时代记忆。在成都,这些老建筑是城市旅游的名片,也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川西民居的院落精神、时代审美也印刻在其中。

  于当代人而言,古建筑应被珍视,而非猎奇。它们不是展柜上的宝珠,不是行走千里才能瞻仰的奇迹,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在家门口、在转角处。它们犹如城市的一条条文脉,默默延续,从容流淌,从未退出过人们当下的视野与生活。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