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第一讲)

中国古建网2023-09-14古建筑彩绘古建筑板绘线稿
宋代彩绘古建,古建筑板绘线稿,宁波古建彩绘,【国家文化公园40讲】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第一讲),宋代彩绘古建,古建筑板绘线稿,宁波古建彩绘《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第一讲)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第一讲),

  宋代彩绘古建,古建筑板绘线稿,宁波古建彩绘《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1986 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有这样一段描述:长城与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中国汉字里一个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 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长城和运河是中国人为人类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它们是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

  在中国,一道绵延 21196.18 公里的高墙,从大海到沙漠,它翻过高山跨过平原,由于它的体量太过庞大,总长度超过万里,被人们称为万里长城,西方索性称它为“伟大的墙”。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命蒙恬大将军率兵 30 万,在原来燕、赵、秦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十多年后,一条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东至今朝鲜半岛(辽东)的秦长城,横亘在了帝国北部的边境。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 30 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

  据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要定期写战报。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事实上中国毛笔发明的时间比之要早得多,也可能是蒙恬改良了毛笔的制作工艺吧。

  万里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中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的。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到了汉代,汉武帝将目光投向了西域,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降服河西匈奴后,相继在河西设置两关四郡,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此后的各个中原王朝,都把修长城作为国家的重要防御措施,甚至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将原来汉人用来防他们的长城加以修筑。

  明长城是一场空前的超级大营建。1368 年,统治了中国近百年的元朝,被明王朝击退至长城以北,为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明朝借鉴前朝的长城建造技艺,先后三次大规模修长城,其中最后一次的修建规模最为浩大,由谭纶和戚继光组成的长城修建队伍相继提升了长城的整体防御能力,戚继光时期所建的空心敌台,更是成为明长城的经典之笔。

  在明朝统治的 270 多年中,修长城几乎没有停止过,有记载的大规模修建达到 20 多次,加上沿途天险,明长城总长度超 8800 公里。至此一个集合了边墙、烽燧、敌台、关隘、城堡的大型综合性防御系统将帝国边境的防御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一般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 2009 年 4 月 18 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 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56 个县域,总长度为 8851.8 公里。

  长城的修建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耕地,另一方面则促进了草原部落的结盟与壮大,而草原部落的结盟对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攻不破中国长城,以及蒙古族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联盟的形成,往往使牧民不断向西入侵、挺进,在经过一系列的冲击波式的向西入侵之后,最终形成了渡过奥克苏斯河、多瑙河和莱茵河的大规模蛮族入侵。”

  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融合。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 51 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会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发展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明代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长城是战时的防卫墙,是家门、是关口,长城的每块砖都浸透着鲜血和汗水,每个缝隙都是用不屈的精神黏合的。长城更是和平的门,华夏民族为了和平奉献了太多的智慧,也付出了太多的血汗,长城是文明的体现,是和平的标杆。可以说,没有长城,就没有华夏!

  威廉埃德加盖洛是美国一位著作等身的多产作家。1907 年 2 月 14日,驻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位英国外交官写了一封信给盖洛,信里夹了两幅古北口长城的照片。这两幅照片激起了盖洛对长城的兴趣。1908 年 4 月,盖洛告别家乡多埃斯顿,乘火车横穿美国,从费城到旧金山。4 月 27 日,盖洛在旧金山登上“香港号”客轮,开始了横穿太平洋之旅。5 月 31 日,从山海关出发,徒步开始长城之旅

  他是这样评价秦始皇修长城的:“在我们看来,长城是被设计来维护和平的。在这一点上,它仍然是古代和现代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哪个是和平最有力的推动者,是海牙法庭还是秦始皇的长城不管如何,堆筑石头总比抛掷石头好,保护生灵的城墙比掩埋死尸的壕沟要强。”他终于到达长城的最西段,这段城墙的外层曾经用砖石包着的长城,位于宽阔而峻峭的山谷当中,现在只剩下它的黄土芯了。盖洛问一个当地农民为什么不维修长城,他答道:“我们连自己的城镇都修不起,何况长城?”这个农民还声称,建造巨大的长城是为了防止北方的夷狄带着他们的骡子和驴子进来吃掉豌豆。

  对长城的未来,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浪漫的建议:“把它变成一个巨大的种满向日葵的空中花园。这个人造的鲜花堡垒要超过巴比伦崇高的花床。这伟业也许可以被中国人实现,他们的祖先曾经使西部的成都沙土平原上鲜花绽放。让我们期盼有一天登上气球,俯视长达 1200 英里的花床吧。”

  1909 年,他的著作《中国长城》问世,是第一部外国人所写的关于长城的著作。这本书使得在更多外国人心目中,长城代替了长袍马褂或者小脚,成为中国的标志。据统计,自 1954 年起,已经有 500 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 8000多位部长级以上贵宾登临过八达岭。他们留下了上千幅珍贵的照片和 200 多件宝贵的题词手迹,更留下了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和一个个难忘的趣闻故事。

  1954 年 10 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八达岭长城。这是万里长城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从那一刻起,这座雄浑苍劲的古老雄关开始了它新的历史使命。

  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游览八达岭长城后认为,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这是地球的标志,也应该是人类和平的标志。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