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2021年他们重塑建筑的风骨

中国古建网2023-06-17古建筑彩绘丹凤古建彩绘
剑川古建彩绘,丹凤古建彩绘,学校古建筑绘画,2021年他们重塑建筑的风骨,剑川古建彩绘,丹凤古建彩绘,学校古建筑绘画这里几乎看不见任何高楼大厦,当地居民往往只能就地取材,用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搭建一个栖息之所。,这个小

2021年他们重塑建筑的风骨

2021年他们重塑建筑的风骨,

  剑川古建彩绘,丹凤古建彩绘,学校古建筑绘画这里几乎看不见任何高楼大厦,当地居民往往只能就地取材,用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搭建一个栖息之所。

  这个小草棚的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取材自当地最不起眼的灌木枝,搭建时用的也是最简单的骨架式结构,但它就这样静静地立在那里,历经风吹雨打,在竣工两年后仍屹立不倒。

  2021年,设计出这个小草棚的建筑师安妮·拉卡顿(Anne Lacaton)和让-菲利普·瓦萨尔(Jean-Philippe Vassal),成功出圈。

  2021年3月16日,有着“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给了来自法国的建筑师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会成员一致认为,两位建筑师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建筑背后的人文价值:

  他们秉承着“凡能挽救,绝不拆毁”的建筑理念,对一系列建筑作品进行修复改造。

  以1996年的莱昂奥科克广场改造项目为例,两位设计师没有直接对广场进行彻底的翻新,而是最低限度地更换碎石、修剪菩提树、微调道路交通,为原有的广场注入新的活力。

  他们拒绝将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进行非此即彼的对立,并重新定义了更新现代主义遗产的建筑理念——

  人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能够兼顾原有的生态文化,保持原有设计的风骨底蕴,实现新与旧的空间对话,而非粗暴地拆除原有的建筑。

  在另一个建筑项目中,两位设计师没有砍伐当地的树木,而是让它融入住宅当中。

  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担任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的王澍,在2012年成为了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奖者。

  在他看来,比起技术上的创新,普利兹克建筑奖更关注建筑背后的人文价值,也更重视建筑师坚持自我的个人追求。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才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与不太一样:

  如果不能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做法,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终将消亡。”

  王澍收集了上百万块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将其与竹纹理混凝土融合在一起,用“工匠纯手工+现代施工技术”的方式,砌成浙东地区常见的“瓦爿墙”。

  同时,他刻意将整座建筑的高度压低,边角微跌,强调向乡野延展的地平线,并要求在建筑顶边使用暗红色的瓦缸片,“把夕阳的辉光固定下来”。

  整座博物馆的外观就像一座山的斜切面,稳固、厚重、富有力量感。它将宁波的地域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完美地融为一体,如果你凑近仔细看,还能发现砖瓦上当年烧制时留下的符号。

  比起欧洲古建筑采用的垒石结构,多数中国古建筑采用的骨架结构,尤其是抬梁式的骨架结构,与现代的建筑结构一脉相承。梁思成曾写道:

  “先在地上筑土为台;台上安石础,立木柱;柱上安置梁架,梁架和梁架之间以枋将它们牵联,上面架檩,檩上安椽,做成一个骨架,如动物之有骨架一样,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千百年来,建筑的材料与外观一直在不断进化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得以成为现实,得益于钢铁水泥等新材料,但也离不开最基础的骨架式结构,从古代厚重的砖木建筑,到现代流畅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无一例外。

  在人们目力所及的表象之下,不断进化的建筑仍保留着相同的内核,也见证了建筑师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时代风骨与底气。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传统建筑也势必会受到冲击。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梁思成夫妇竭力劝说无果,目睹北京古城墙被拆的经历,就预示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下,多数古建筑将面临的命运走向。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的发展,曾经覆盖整个中国的那种景观建筑和城市体系几乎完全消失了,残存的部分也支离破碎,几乎无法再称之为一个诗意的系统。”

  如今在城市中放眼望去,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筑。人们匆匆穿梭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间,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周边的变化。曾经被建筑师反复强调的文化底蕴,也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消解,尘封在上世纪的老建筑里。

  但在王澍眼中,城市化绝不仅仅是以旧换新那么简单。这一点,他与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想法不谋而合:

  “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作为人们共有的原始记忆,超越时代流传下去。要培养城市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把旧事物毁坏后,拿新的事物来代替,要懂得保存才能获得真正的丰富性。

  要在一块土地上建造新的建筑,就应该要采取某种方式来对应这块土地原本的多元价值观所累积的‘场域记忆’,带给城市空间深度。”

  在2006年的威尼斯第十届国际建筑展双年展中,王澍秉承着“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理念,用13天打造了作品“瓦园”:

  他以6万块回收的江南旧瓦片为主材料,加上竹篾等材料,修砌出一片将近800平方米的侧斜瓦顶。人们可以通过一条竹桥登上这片瓦顶,感受这一来自中国的独特建筑。

  当时的展会总负责人雷纳托大为赞叹,认为大片的瓦面就和威尼斯的海水一样,像镜子般映照出周边的风景。而王澍则透露,这个由江南瓦片构筑而成的作品背后,还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在设计瓦园的时候,还曾想到五代董源的‘水意’。如我所料,瓦园就像是匍匐在威尼斯的鲜活躯体,这才是我‘营造’的本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王澍的建筑作品,往往会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情况下,融入现代的技术。这一坚持,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些年来,王澍身边的不少人都觉得,他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你迎面走过来,就像一把锐利寒冷的刀,大家会不自觉地避开”,现在却柔和了不少。

  王澍认为,人和建筑是一样的。不断融合建筑文化的过程,也是不断重塑自己风骨的过程:

  “我当年的那种劲儿,其实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消退,还埋藏在很深的地方。虽然你能感受到它的外面很亲和、很圆润,不那么锋利了,但它真正的内在力量还没有丧失,反倒融合了很多温暖的东西。”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