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徐华铛著书65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碑立传

中国古建网2023-04-15古建筑彩绘古建改绘
古建测绘特色,古建改绘,古建彩绘一一,徐华铛著书65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碑立传,古建测绘特色,古建改绘,古建彩绘一一当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化的新世纪,竹编、竹雕、泥塑、木雕、根雕以及龙凤古建彩绘、麒麟舞台装饰、神兽刺绣织锦、狮子石

徐华铛著书65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碑立传

徐华铛著书65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碑立传,

  古建测绘特色,古建改绘,古建彩绘一一当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化的新世纪,竹编、竹雕、泥塑、木雕、根雕以及龙凤古建彩绘、麒麟舞台装饰、神兽刺绣织锦、狮子石刻石雕,这些曾和人们生活朝夕相处的民间艺术及创造它们的艺人们,在岁月的风烟中渐渐离我们远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华铛却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这份遗产做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早进入徐华铛视线的是工艺竹编,因为他工作的地方就在竹编之乡——嵊州工艺竹编厂研究所。

  1982年,徐华铛着手研究、探讨竹编的历史,总结竹编的100多种编织技法及制作工艺,并和他的竹编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俞樟根一起,历时两年,写出了《竹编工艺》这部较为完整的竹编专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随后,他又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写出了《竹编》《中国竹艺术》《中国竹编艺术》等大型专著,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反响。其中《中国竹艺术》一书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竹子艺术的专著而列入《绍兴的中国之最》,现已成为高等艺术院校的选修教材。

  历时三十余年,徐华铛夜以继日、辛勤耕耘,编著出版了这方面的专集60余部,累计字数800余万,插图与照片10000余幅,有30余万字被译成外文刊发于海外。从细巧古雅的《竹编工艺》到揉捏自如的《中国彩塑泥人》,从鬼斧神工的《中国传统木雕》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根雕》,从神形酷肖的《中国竹刻竹雕》到淳朴多姿的《中国古民居木雕》,从高耸的《中国古塔造型》到恢弘的《中国狮子艺术》等,均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今年为止,我已经出版了65本著作,并申报了一套丛书,共计6本。”一年出版一本书,在世人眼里是天方夜谭的事,但对于66岁的徐华铛来说,到70岁时出版70本书,却已成为定局。而这些著作,无不关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诚如徐华铛所说,“中国的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朵朵扎根在民间文化沃土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拥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为它们树碑立传,就是留住我们民族的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技艺,如何使这些传统技艺走向市场,走向我们的现代生活,徐华铛费了很大的精力,他首先把目光瞄向历代民间艺人运用最多的题材、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标志——龙凤艺术。

  要使自己的书稿被出版社选中,关键是质量。徐华铛在著述《中国的龙》时,他对每个章节、每段文字、每张插图都是反复考虑,精益求精,注重实用,让人开卷有益。他以独到的视角,用手中的笔,把遗落在中华大地上的闪光龙珠巧妙地穿引起来,铸就了这本厚重的《中国的龙》。当初稿写就,他仔细通读后,觉得对历史和文物的叙述过重,而对传统老艺人画龙、绣龙、织龙的技法结合得不多,这会影响非物质文化传播的份量。

  为此,他毅然推倒书稿,重新列出框架,并多次向古建彩画、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及南京云锦的老艺人讨教,写出了第二稿。1988年正值龙年,出版社同时接到数本有关“龙”的书稿,但只能出版一本,结果他的书稿以框架结构合理、文字生动大气、图稿优美典雅而入选,初次印刷10000册,即被购买一空。此后,徐华铛又编著出版了《中国凤凰》,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国神龙艺术》《中国凤凰造型》《中国神兽艺术》《中国麒麟艺术》《中国狮子艺术》等书同样倾注着徐华铛大量的心血。书中讲述的这些形象均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中的传统瑰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常表现的题材。这些书相继在天津和北京出版后,在海内外读者中引起了反响。1998年,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邀请徐华铛和宁波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古城作为“中华狮子文化”的开拓者,对台北“狮子文物博物馆”内的500余尊各种材质的狮子进行断代鉴定,并整理文献资料,进行学术讲座。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