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

市民收藏见证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我爱北京”主题展今天在沪开幕

中国古建网2022-12-28古建筑彩绘古建彩绘哥
彩绘古建分类,古建彩绘哥,手绘古建筑楼阁,市民收藏见证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我爱北京”主题展今天在沪开幕,彩绘古建分类,古建彩绘哥,手绘古建筑楼阁“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9月2

市民收藏见证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我爱北京”主题展今天在沪开幕

市民收藏见证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我爱北京”主题展今天在沪开幕,

  彩绘古建分类,古建彩绘哥,手绘古建筑楼阁“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9月21日上午,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群白领用《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红旗飘飘》等歌曲快闪的形式拉开“我爱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实物展”的序幕。展览共展出从市民中征集而来的300余件实物藏品、150幅与的合影及其背后的故事。除了上海市民踊跃参与外,北京及其它省市的市民也踊跃参与进来,用藏品和照片述说着歌中所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情怀。现场,一组组老照片,一件件旧物,勾起了市民的家国情。主办方还将藏品及照片故事集结成册,供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取阅。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上海市收藏协会、文化上海云联合主办,将持续至10月20日。

  “对于我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感。这世上没有一座广场能像广场这样让我崇敬、敬畏。”邮票收藏者、照片提供者王力伟激动不已。

  ,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它始建于1417年,高大红墙厚重沧桑,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我爱北京,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首仅仅只有四句歌词的儿歌,却传唱了50年,成为几代中国人热爱祖国的启蒙教育歌曲。展览开幕当天,当现场观众和词曲作者同声合唱这首经典儿歌时,也揭开了它背后的神秘面纱。它的词曲作者都是上海人,而且是一对低调的堂姐弟——金月苓和金果临。《我爱北京》这首歌歌词创作于1969年11月29日。那一年金果临13岁,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他受英语书上最简单的两句话“I love Beijing, I love Tiananmen”启发有感而发,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普通的孩子对祖国对的热爱。创作歌曲的金月苓当年是上海玻璃厂的一名19岁的女工,家对面有一所学校,她经常听到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就想要写首歌给孩子们传唱。

  她找到当年刊登了儿歌的小册子,挨个谱了曲,其中有一首就是她的堂弟金果临的《我爱北京》。歌曲于1970年9月正式刊登,如今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当她拿着杂志兴奋地说给同事听的时候,同事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却并未听清。这首歌的歌词四易其稿,三年后才正式定稿,1972年2月,发表在《工农兵歌曲》(第一辑)上的歌曲是我们现在传唱开的版本。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首歌的词曲,从此,将这首歌向全国推广开来。金果临细心珍藏了《我爱北京》从初写到出版到定稿到传播的所有变迁节点的相关资料,让我们看到了这首传唱最广的儿歌的“前世今生”,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普通人对祖国的简单而纯朴的爱。后来的金月苓考音乐学院,成为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一名音乐编辑,现在仍然在创作儿歌。金果临则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进农场,后又回城进了企业。如今这首歌网上到处都可以免费下载,有人建议他们收取版权费,但被他们拒绝了。金果临说,这首歌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它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时代,感恩祖国,这一辈子为大家做了这么一点事,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已经很满足了。

  走进展厅,一座宽97厘米,深37厘米,高29厘米的“小号”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座以1:118比例精准还原的高仿真纸艺模型,运用传统古建筑的榫卯结构,原汁原味地还原了风貌,其上的众多“小细节”——城楼上的灯笼、龙凤彩绘,甚至台阶和瓦片数量都与真实场景无异。整个建筑共有斗拱252个,1300余个零件,制作耗时约一年八个月。制作这座模型的是天津工艺美术大师、纸模设计师曹珉。因为没有图纸,他特地找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几番“求教”,终于取得1942年梁思成测绘的图纸复印件。他很珍惜这次创作,“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对我的信任,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希望用纸艺模型这种传统的文化记忆,为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他还多次到现场拍摄取材,记录下城楼的每个设计要点和准确色标,制作过程中,七易其作,误差不超毫米,模型完工后,得到古建专家认可。这也是这座模型制作完成后首次公开亮相。

  在展馆的一侧,孩子们用多彩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心中的。12岁的小学生姜赏和14岁的中学生钮清越创作的油画,每个用色都很用心。“那红色不能太亮也不能太暗,拱门是要流向远方的……”创作的过程中也让她们深入了解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沧桑巨变,爱它被暴风雨击打过的土地,也爱它的富饶,它的荣光。而对孩子们而言,人虽未至,心向往之。

  展览上,一排排照片墙,从黑白到彩色,一张张前的笑脸,定格了那些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本次展览的源起就是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一批老照片。二十多年前,北京朝阳区文化馆花了十年从朝阳区30多个社区居民家中收集来以为背景的千余张老照片。这些照片集结了不同年代的人关于的记忆。“一开始大家不愿意给,生怕被我们搞丢了,如果丢了的照片就像丢了魂一样。”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说,这些与家人、战友、同学、朋友在前的合影弥足珍贵,有的照片中的人早已各奔东西,还有的已经去世了,留下的照片都是老百姓的珍贵回忆,融入了亲情、友情、爱情和爱国之情,是一生中珍贵的记忆符号。

  市民王力伟说,他要感谢这次照片征集活动,因为回首之间他才发现,合影串起了一家四代各个阶段的重大时刻:1955年5月,父亲第一次离开上海时的照片;1956年,父亲考入北京矿业学院,10月第一次在前拍照;1964年父母完婚,奶奶来到北京,婚后一家三口第一次在前的合影;1974年,住在宁波的4岁的他第一次来到北京,与父母在前留下合影;1996年,王力伟结婚,婚后一个月带着太太来到北京,第一次在城楼上留下夫妻俩的合影;2004年,在儿子4岁的时候,正值国庆55周年,夫妻俩国庆期间带着儿子王乐智一家三口第一次在城楼合影,2015年国庆60周年,他的父母又重回北京,再度在前合影……前的合影仿佛一个仪式,承载了他们一家四代的美好情感。

  也许在很多市民中间,每天、每年都发生着和王力伟一家同样的故事,郑重、虔诚地去前合影,完成人生中的一个仪式。北京摄影师高源则是这项仪式的见证人。他是照相馆的员工,从1979年开始就在广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拍照,弹指一挥间已经 40载。40年他共拍摄近60万张照片,见证了广场每一个细节的改变,人们着装、习惯、拍照方式的改变,见证了那些来到这里庄严“朝圣”的人们洗把脸、换身衣服、拍个照的每个细节。有人父母拍完了,又带着孩子来找他拍;有人在逝世前从河南步履阑珊地赶到广场来;有女兵们年轻时在前与指导员合过影,多年后带着过世指导员的爱人一起再来合影。他的照片墙中,有学生、警察,有推着轮椅的残疾人、求婚的恋人,有手举哈达的藏族人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是每张照片唯一的共同点。“有机会再来,我还在老地方给您拍照!”他在广场向每位找他拍照的人挥手。

  开幕当天还来了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有的名字叫“国庆”,有的名字叫“建国”。他们的年龄从三十到七十岁,跨越了五十年,他们中有高级教师、人民警察、记者、飞机维修师、船员……同样的名字,带给了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1959年10月1日出生的方国庆,与祖国同生日,父母自然而然地给他取名国庆。“我和祖国共成长”,几十年的公安工作中,破过无数起案件,也参加了无数次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的安保工作,“从警后,每个生日都在为祖国执勤。”他骄傲地说。黄建国的父亲曾是地下党,父母给他起名建国是为了让他铭记美好江山来之不易,小时候,把建国的“国”字里的“玉”少写一点。“偷工减料,何以建国?”父亲怒斥。被父亲罚跪后,从此认真写字,老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薛国庆因为国字辈顺其自然地被父母起名为国庆,从教32年,多次获得优秀员、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干部、区十佳德育工作者、上海市园丁奖的荣誉称号。汶川地震,他创作的歌曲《不再害怕》(后更名为《爱心无价》)被广泛传播,他说:“希望自己的人生无愧于‘国庆’这个闪亮的名字”。蔡建国当过兵,也在船舶上做过22年的政委,去过五大洲四大洋,碰到过索马里海盗,给他最大的体会就是还是祖国好,祖国强大,人民背挺得直。史国庆生于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这个名字也寄托了一位从农村到上海来,历经祖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的母亲最朴素的情感,热爱收藏的他收藏了几十年与国庆有关的票证、火花、专刊等。孙国庆是国庆三周年被养父母抱回家,经历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沪,在公交售票员岗位上加入中国,所在车辆也获得“员示范车”,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负爸妈给我起的这个名字”。马国庆生于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曾是东航的飞机专业维修人员,那年国庆碰到警察例检看过身份证走后,回头对他说的一声“生日快乐!”让他感到无比温暖。今年31岁的严国庆,算是“国庆”中的年轻一代,复旦硕士毕业的他用知识改变命运,工作中,“国庆”之名让他更受信任,也让后来成为他女朋友的女孩第一次见面就记住了。“名字带给了我幸运”,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继续参与、见证祖国下一个繁荣昌盛的70年。这些带着鲜明的时代感,赋予了他们责任、使命和荣誉,激励着他们不负此名。无论何时何地,与祖国的牵挂,再难割舍。

  而在现场还有不少共和国同龄人,董华兴曾当过兵,退伍后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驻守,见证过尼克松、金正日访华等重大历史事件,“站好岗、放好哨”是他坚守的信条。应汉萍是老三届,曾在上海益丰搪瓷厂工作,曾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也参加过全国妇代会,退休后做过世博工作人员,当过楼组长,如今还是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和交通维持志愿者。张富宏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人,当年上山下乡认识了妻子季红青,结下了上海情缘。从射阳到上海,历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返城,最后,一家三口又重聚在上海浦东。退休后的他忽发“奇想”,决定以指路为“岗位”,发挥余热。近七年来,他约为六万余人次义务指路,被媒体和网友誉为“最美指路爷叔”。每周一、三、五早上,他7点多就出发,骑上2个小时的自行车,来到外地人最多的上海火车站,在南广场、东南出口外第三棵树下,为来沪的外地人指路。老张“上班”随身背的一个双肩包中装着不少指路用的工具,在上海站义务指路后,他特意买了一张1.8米的大地图,平时就挂在树上。他随身还备着打印好的几十张路线小纸条,分别是到上海各大医院和各大景点和前往郊区的路线,“这是我凭经验拎出来的外地人常咨询的几大类路线。”他还有两本“工作手册”,一本是地图背后道路索引抄写,另一本是道路对应的横纵区划抄写,其实在他家里,已经积累了十多本这样的“记忆工作手册”。他还有一顶十分喜爱的褐绿色的帽子,正前方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是一位延安来沪的路人送给他的。在来上海工作、生活的28年里,他成为“最熟悉上海道路的外地人”。全上海2600多条道路中,他骑车经过1500条,一般能在5秒钟内能准确找到任何一条路在地图上的位置。年过70,因为身体原因,女儿让他每周去一次,他表示,自己将会为大家指路指到走不动为止。

  展览中,更多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藏品,用百姓视角探寻中国建设70年的足迹及爱国情怀。

  退伍海军军人郭乃兴提供了当年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徽的讨论件——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正反面图案,另一张是其图案说明,还有一张则是毛主席于9月20日颁发的确定国徽的主席令。文字和日期向我们诉说了那段建国历史。1955年9月27日下午五点,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郭乃兴收集了不少以、、徐光达、、陈再道等授衔军官署名的酒会邀请函,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荣耀时刻。

  市民顾文豪提供了一面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红旗至今仍保持着鲜艳的红色。据他介绍,以前在上海,只能在福建路旗蓬商店才能买到国旗,要用精细度好的棉布,多重染色,这样使用久了也不会掉色。

  市民蔡清生提供了1949年10月1日光明日报特刊,以及新闻报、报等的国庆专刊。郭乃兴也提供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越华报等的国庆专刊,其中还有香港《周末报》在1950年9月30日刊登的新中国刚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文详细介绍。

  市民冯胜和王力伟提供了系列纪念邮票。他们将自己收藏的邮票整理成册,分为六个系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一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系列邮票。这里有新中国的第一套邮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纪念国徽发布邮票,中国第一套妇女主题邮票——1953年发行的“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邮票,纪念“八一”建军节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中国人民建军二十五周年”纪念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第一套以宪法为主题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邮票,第一套“广播体操”纪念邮票……二是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这里有悠远绚丽的敦煌壁画,解放初期治理淮河、建设成渝铁路、建成玉门炼油厂、组建国营农场的“建设”邮票等,反映了国家各方面建设成就。三是重大历史事件系列。有土地改革、中苏友好同盟互通条约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等。四是经济建设系列。“北京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开幕纪念”邮票、鞍山钢铁公司的“无缝钢管”及“大型轧钢厂”邮票、1954年“新建二十二万伏超高压送电线路”的纪念邮票……还有中国保卫世界和平系列和世界名人系列。系列邮票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新中国成立及各方成就的瑰丽画卷。

  展出的市民藏品中,有珍贵的老唱片,怀旧的连环画,还有一张张票证、书籍、徽章、海报、火花、门券、瓷像、根雕、瓦片画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旧物件,它们述说着新中国走过的七十年的成就与辉煌。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