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潘:古建“斗拱王”(组图)
木匠潘:古建“斗拱王”(组图)
木匠潘:古建“斗拱王”(组图),壮观古建筑欣赏,周庄古建筑欣赏,古建筑怎样欣赏出檐悬挑、负荷承重、美化装点、彰示等级,可以说,斗拱代表了中国古建木作的最高技艺。
潘德华,号“木匠潘”,一个用了近50年,将斗拱技艺凝萃提炼的民间巨匠。2004年,当他的鸿篇著作《斗拱》问世后,“斗拱王”的美誉也应运而生。
“我写了三十年的草书,四十年的楷书。发现最爱仍是草体。它变化莫测,飘逸奔放,不似楷书那般拘谨。”
所以,潘德华的老师罗哲文先生对《斗拱》一书的评价是,既用实践诠释和发展了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两本官印文法课本,更重要的是纠正了其中的一些偏颇。
对于致力学问的人而言,敢于质疑权威、纠偏经典,并取得认可,自然是对学业成果莫大的褒奖。
一个连初中校门都没踏进的人,何以写下长达百万字巨著,并得到中国最权威的古建专家赞誉?一个当初只想当个好木匠的手艺人,何以成为当今“斗拱之王”?
品析木匠潘的成长历程,发觉他的成功绝非信手拈来。在他人生的榫卯之间,潜藏着一片辽阔的精神天地。
木匠潘年少时尝尽了人生的苦涩艰辛。他幼年丧母、少年持家。小学刚毕业就成了一名童工,开始为家人谋生计。
“不堪回首,实在不想提起。”尽管已年届七旬,潘德华在回忆童年的凄惨遭遇时,依然不能平抑起伏的心绪。
“母亲在我四岁时就过世了,父亲带着我和妹妹过得非常艰苦。五岁那年,我在便益门玩耍时,不幸被军官的一匹马踢中脸部,血流如注。”
这匹军马的“足印”,至今仍醒目地残留在潘德华上唇,成了木匠潘的“标志”。
“12岁时,推独轮车赚钱的父亲也一病不起,家里的顶梁柱塌了。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我意识到家庭的全部重担落到我一个人的肩上,尽管当时我只是个孩子。”
从那时起,潘德华便再未好好上过学。他经常“逃课”去饭店帮厨子们拉风箱,为的是讨点吃的填饱肚子,还能带些回去给妹妹和父亲吃。
“直到15岁,我身体长结实一些了,才经人介绍,把我带进了木匠这个行当。”
然而,从成为木匠的那一天起,潘德华就知道,他这辈子都会“从一而终”地当个木匠。他相信,将来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木匠。
“我的启蒙恩师叫陶裕寿。那时候住皮市街羊肉巷的人都认识他。收我为徒的时候,他已经61岁了,我是他的第36个徒弟。陶师傅手艺极好,不仅精通各式家具的制造,而且参加过大量古建筑的修缮及复建工程,具备深厚的古建功底。所以,他算是引领我进入古建行业的第一位恩师。”
另一位恩师,叫桑宝松。这位扬州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为木匠潘注入一股深厚的古代文化修养。
“以桑先生的身份,本不该对我这个穷孩子如此关照。但我与先生格外投缘,也十分虚心好学。先生便常常将我带到家中辅导补习,教会了我大量古汉语知识及古诗词。他手把手地教我临帖。至今,每日练字的时候,仿佛依然能见到先生谆谆教导的面容。”
陶裕寿为潘德华打开了一道门,桑宝松为潘德华推开了一扇窗。古典文化便如同一位气质非凡的女子,迅速走进了少年木匠潘的心灵,令他一生痴迷和追随。
“活就特别卖力,仿佛要释放出全部的能量。直到19岁的时候,因劳累过度不得不中断工作。”
休养在家的潘德华不忍浪费时间,便开始钻研和练习建筑制图。他把陶裕寿师傅传授的木作知识,及操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建筑制图联系起来,学得很快。这段休养让潘德华提升和丰富了技艺。”
也就在这一年,潘德华立下志向,要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木匠,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木匠,像鲁班那样。
年少立志让木匠潘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而对人生各个阶段,每一次机遇的把握则成为他不断迈向成功的关键。
“你知道文革的确切时间吗?我记得很清楚:1966年5月16日,的大字报《炮打司令部》拉开了文革的序幕。我之所以对此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从这一天起,我就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机会来了。当人们都在忙着搞批斗,停工停产,无所事事的时候,我觉得正是自己可以沉下来苦心研习的时候了。”
当时的潘德华在扬州二建公司上班。25岁的他已经是公司的一位技术骨干,领导对他器重有加。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舍不得让我在工地上干活,叫我到办公室上班。干什么?画图纸。”
“文革开始后,我没有跟身边的人一起去瞎闹。我把时间充分地利用了起来。那几年看了大量古建筑方面的书籍,这为我几年后抓住更重要的机遇埋下了伏笔。”
“经历了六、七年的文革,很多技术人员功夫荒废了。原本单位想找几位老师傅来主持修建这座纪念堂。我当年不过三十出头,谁敢把这座梁思成先生亲手设计的建筑交给一个年轻人呢?”
几年潜心钻研让潘德华底气十足,他主动向领导请缨:“不用找老师傅,再老的师傅也没修过唐代的建筑,我能行,一定会把这个任务完成好。”
接着,潘德华踏上了前往山西五台县佛光寺的列车,这座寺庙浓缩了大量唐代建筑的精髓。
火车上的那一夜,潘德华彻夜无眠。他兴奋于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更兴奋于能够为梁思成先生完成临终前的最后一个作品。
那一夜,潘德华翻阅着随身携带的古建书籍。他像块海绵一样,将一个个古建筑词汇和图形拼命往脑子里吸。
“可能是年轻,也可能是太过专注,我竟在一夜之间,记下了书中所有的术语和技术要领。以至于第二天到达佛光寺后,我见到那些庙宇的构造时,竟如数家珍。理论和实践在一瞬间全都融会贯通。”
在佛光寺大殿,潘德华手拿皮尺,攀爬在7米多高的长梯上。他仔细测量并记录。入夜,他点起煤油灯,开始整理白天的测量数据,并绘制建筑草图。若发现某个数据有疑问或不全,他会拿起电筒就往大殿跑。在黑黢黢、寂静得让人有些发毛的大殿里,摸索着补测数据。
三天后,潘德华掌握了佛光寺大殿上千个核心数据。弄清了这座寺庙建筑柱径与开间、拱高与拱厚、椽径与出檐等部位的关系。
返扬后,潘德华立即开始制作1:5缩尺模型。他大胆地对模型中不起承重作用的端部正昂进行了改造。他延长抬头枋压住正昂尾部,再用笨销卡死,这一大胆改进将使鉴真纪念堂的木作更加坚固和耐用。
鉴真纪念堂正式开建后,潘德华又一次大胆提出了超前的“分造总装”设想。他让施工队分类成批制作部件,然后集中拼装。潘德华亲自画好大样、制成样板,供工人仿校,确保质量。整个纪念堂数以千计、重达300余吨的木造部件最终一次性拼装成功。32岁的潘德华指挥着127名木工,耗时仅两个月,便完成了鉴真纪念堂的木作安装。这个工程迅速奠定了潘德华在业界的地位,让他获得了“青年鲁班”的美誉。
此打开局面。大明寺栖灵塔、高旻寺天中塔、开元寺万佛塔、林散之故居笔塔、隋炀帝陵、瘦西湖龙凤画舫等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经典作品相继从他手中华丽诞生。
潘德华,生于1941年,字皓,号木匠潘。扬州人氏。高级工程师。从事古建施工、设计、研究、教学四十余载。曾主持梁思成先生亲手设计的仿唐木构建筑——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工程施工(该建筑入选“中华百年经典建筑”),以及仿宋木构建筑——生祠堂岳王庙、大明寺栖灵塔、高旻寺天中塔、凤凰岛凤凰塔、开元寺万佛塔、林散之故居笔塔、楞严塔和十余座大雄宝殿等重大工程的设计。测绘、修缮设计过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撰写论文数十篇。
他历时12年创作的巨著《斗拱》(上、下)于2007年获得国内出版的最高奖——中国政府出版奖,并填补了中国古建学界的空白。
能成就一位大师,仅仅靠高超的技艺是不够的。在木匠潘看来,缺乏高尚的人格绝不可能成就受人敬仰的事业。
“我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行,之所以能够写出《斗拱》这样的作品,完全受益于一位位人格高尚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一直将人格和品行放在了立业的首位。”
正如潘德华所说,在他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一个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名字,如同基石一般,为他铺设了永不塌陷的路基。
桑宝松,胸襟宽广的仁者。播撒甘霖般将知识授予潘德华,令他不再只是出卖体力的工匠,并欣然赐名“木匠潘”。
孔庆和,一位癌症晚期的老土木专家。在1989年修缮瘦西湖五亭桥时,耗尽最后一口气力,为潘德华画出桥箱柱加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图。
张锦秋,一位不耻下问,虚心向只有33岁的潘德华请教“斗拱”知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舒炎华,一位临终前将毕生珍藏的《营造法式》交给潘德华的挚友,这本书直接促成了《斗拱》的诞生。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泰斗,不存门第之见,将潘德华与李瑞森、马炳坚一道收入门下,成为古建界著名的“三把斧头”。
丁朝义、谢成富、方文达……这些都是曾与潘德华一道,耗时两年半打造从汉、南北朝、隋、唐到宋、辽、金、元、明、清十个朝代,108攒斗栱的木匠师傅。
“我与舒炎华是建造鉴真纪念堂时结识的,后成为莫逆之交。1988年,他病危时,我去医院照顾了他整整42天。临终前,他让儿子给我捧来这套异常珍贵的史料《营造法式》。我至今还记得舒炎华那天对我说过的话:‘之所以没有把它传给儿子,是因为他不像你那么需要它。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出人头地。’”
舒炎华临终的预言果线年,潘德华依据这套宋代《营造法式》,以及清代《工程做法》,历时12年,撰写了长达118万2千字的《斗拱》(上、下册)。在这部作品中,潘德华发展和纠偏了宋、清斗拱技艺,绘制了超过300幅组装墨线图,收集了自汉到清十个朝代的斗拱模型120攒,斗拱分件榫卯墨线余件。这本书一经东南大学出版社刊出即引起学术界轰动。2007年,中国出版最高奖——政府奖首次颁发,潘德华的《斗拱》从全国两千多册精品图书中,脱颖而出,与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研究》等著作一道金榜题名。
建筑大师刘敦桢、梁思成生前均曾有撰写《斗拱》的宏愿,却都未实现。潘德华,算是完成了大师们未了的心愿,而他也兑现了年少时的理想: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木匠。
恩师陶裕寿和帮工丁朝义辞世后,潘德华亲手为他们打造了棺木。“这算是我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吧。”
印身刻“癸卯五月阿松为德华制”。印端一侧用隶书刻写“德华”二字,另一侧镌刻着三个漂亮的隶文——“木匠潘”。
采访木匠潘最大的难度在于他的“不配合”。因为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斗拱”,谈的也尽是“斗拱”,丝毫没有任何机会留给那些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更为糟糕的是,对于“斗拱”我几乎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于是,感觉自己像极了刚走进课堂,上第一节汉语拼音课的小学生,努力压制着想蹿出教室玩耍的冲动。
不过,幸亏我坚持下来了。在这堂“课”下课的时候,我收获了两样东西:斗拱的常识和木匠潘的信任。“课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起了事业背后的付出,谈起了家庭,谈起了孩子,谈起了友谊,谈起了幸福,于是,那些我“更感兴趣的问题”也就一一有了着落。
七十岁的木匠潘像本厚厚的大书,寥寥千言怎能道得明白。唯有借此文向曾为中国古建筑事业奉献了一生精力的“木匠潘们”致敬。
相关文章
- 重走梁林山西路第一站:千年一祠一眼千年
- 日本一三层高洋楼竟装20个露台全开放空间成全家居心地
- 又到一年春花烂漫时!北京3月赏花攻略花期+景点+路线全搞定
- 古建筑防水|守护中国文化遗产卓宝在行动
- 古建今观|苏唐诗作品:皇家建筑
- 中国最大木结构斗拱!这是“3D”打印出来的
- 浙江著名仿古景区不仅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更是游客的最爱
- 山西宋代建筑高平开化寺惊艳欧洲
- 让学生与古建筑“对线多年
- 新书故宫的四季:这本立体书让你在家欣赏绝美故宫美景!
- 第二届“乡味宁夏 多彩农品”微视频 摄影大赛圆满结束快来领奖啦!
- 培田古村落:游客欣赏明清古建筑 感受古村慢时光
- 揭秘月球上的“古迹”、“疑案”、“文物”
- 江西样式雷将亮相冬奥会 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建筑文化
- 手工模型作品带你学习如何用巴克球搭建土地庙模型!
- 领略中国建筑之美中国的宫廷建筑
- 朱世俊丨湖南有多美?我在建筑摄影中捕捉时光痕迹
- 深圳龙岗可以核定建筑设计(收费标准)
- 深读|郴州裕后街:千年古街的前世今生
- 匠心筑梦 古建筑拼插模型还原中国古建筑之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