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贴:你所不知道的古建筑如何奠基
技术贴:你所不知道的古建筑如何奠基
技术贴:你所不知道的古建筑如何奠基,古建图片欣赏,文化石尺寸,中华古文化要了解古建如何奠基,就必须了解“台基”。而了解了台基,你不仅将知道如何奠基,还会在旅行中收获更多意义。
之前文章介绍过,中国古建分为三大部分:台基、屋身和屋顶。屋顶我们在文章《技术贴:古建屋顶,优美如波澜起伏》中已经有详细介绍,想了解的可以去翻阅。
本文要介绍的“台基”,与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建筑的地基有所不同,古建筑的台基,是指包括地基和其上的砖石覆盖层,即地底下的“基础”+地面上露出的“台明”。古建筑的“基础”就是现代建筑的地基结构。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审美的变化以及防水技术的提升,大部分建筑物地面部分已经很少去修饰了,多数就是一个铺砖或水泥层;而古代,“台明”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建筑基础的外部表现,有着纷繁精美的设置和规制。本文重点要介绍的就是台明。
由于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能承载建筑物、确保建筑不下沉以及提升建筑的稳定性,需要在建筑物下方建造一个坚硬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古代称为“基础”,结构上通常有这些部分:灰土、磉墩、柱顶石(南北方略有差异,不一定都用灰土)。
基础土层直接并不美观,因而台明的出现,使建筑更精美,同时也保证了基础和木质结构的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同时能增强单体建筑的高大雄伟。
台基非常重要,房屋的柱、墙体都建造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台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们看不到关键的基础,但古建筑的巍峨雄伟,却由这些被踏于脚下的部分默默支撑!
中国古代台基发展很早,早在奴隶社会前即已出现,《韩非子》中描述了尧的宫室:”尧堂崇三尺“、”第蜡土阶”,翻译就是:帝尧所居宫室的台基是土筑而成,高达1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台基最初稳固和承重房屋、防水防潮的作用已成基本需求,而后逐渐出现了礼制在台基上的应用。如先秦文献《周礼·考工记》记载: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西汉《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东汉时期画像石中所用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有的间柱上再施栌斗),形制和后代已基本一致。可见至少2000多年前,台基基本上就已发展比较完备。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须弥座这种形式。须弥山原是印度佛教的一座神山,印度佛教常把须弥山做成佛像的底座,以示对佛的崇敬。佛教传入中国后,须弥座逐渐由佛像应用于建筑,成为寺庙、宫殿和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的台基形式。须弥座现存最早的实物记录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雕像,属北魏孝文帝时期,距今约1500多年。
如果说先秦汉唐以来,台基都还只有文字描述,那至宋代《营造法式》以及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等古代辉煌的工程学巨著,就已经将台基的工程做法、结构和数据都进行详细定义,古代工程也因此非常规范化,形成技术体系,很是了不起。
因此,当我们旅行中看到一座座不起眼的台基却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精彩技术和艺术结晶时,我们应当要非常自豪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最高等级:多层须弥座相叠(含三层、两层),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太和殿(三层)、曲阜孔庙大成殿(两层)。现存多层须弥座古建多在北京。
总体而言,台基结构并不复杂。不论平台式台基还是须弥座台基,其总体结构是相同的。从结构上看,台基由以下五部分构成(其中月台、踏跺、勾阑为非必须附件):
灰土是地面之下的部分,通常看不见,是支撑房屋的关键部分。灰土层夯实致密,能长久保存,因而很多年代久远的古代建筑虽然地面部分已荡然无存,但通过研究其基础,根据古代建造法则,同样可以还原出历史上宫殿的大致样貌。当今能看到的遗存下来的著名古建基础遗址有: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岗殷商都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搞建筑为什么被常称为搞土木工程,来由就跟古建有密切相关,因为基础是由土质材料构成,而房屋主体由木质材料构成,建房子就是大兴土木。
磉墩:用砖或石砌的柱基础,上置柱顶石,用于隔潮支撑,在台明之下,完好古建此部分看不见。
柱顶石:又名柱础,用于固定立柱。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一部分埋于台基中,一部分露出在台明,叫古镜。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以固定柱子;也有的柱顶石顶端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
普通平台式:平台式台基通常为普通长方形平台,也有圆形或多边形,通常无多层无花纹修饰。较低等级的台基通常高度较低,最高只有几个台阶的高度;而等级较高的则高度很高,很多还会带有汉白玉栏杆等附属设施。通常,不会建造多级平台式台基。
须弥座式:使用须弥座形式的台基。须弥座台基最鲜明的特征是:台明侧面有6-12层、工字型中间束腰、雕刻有各式纹样、通常有汉白玉或大理石栏杆。须弥座台基一般用于重要建筑,多层须弥座建筑只有最高等级的建筑才能使用(当然,也有如靖江王府,藩王府建制如同孔庙)。
1.散水:通常在房屋外部,沿屋檐一圈的土质台基表面会镶嵌一些石子,称为“散水”,主要为防止雨水浇在台明上,渗透台基造成影响。
2.土衬石:在台基露明部分的下面,平行着垫一层石板,石板的上皮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这块石板就叫“土衬石”。土衬石也就是衬在台基和地面之间的石板,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
须弥座由数层简单枭混线条(凸面嵌线为枭,凹面嵌线为混)组成,发展到有束腰、莲瓣、角柱等复杂的雕饰,一般自上而下分为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角(龟脚)等层,间有皮条线,各层高度有定制。
宋式须弥座:分层多,一般有9-12层,主次层分明,秀挺、精致、洒脱;清式须弥座:分层少,一般6层,无明显主体,线脚形式推敲合理,敦实、粗壮、庄重。
又称三台须弥座,简称三台。三台都是收退的形式,故宫三大殿是土字形三台,太庙是矩形三台,天坛祈年殿是圆形三台。
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形式和做法与台明相同,根据与台明的关系,可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
最上层月台通常为正座月台,下层为包台基月台,这么大的月台和须弥座,使故宫显得更有气势。
第四部分:踏跺。台阶中间砌置的一级一级的阶石称为“踏跺”,宋式称为“踏道”,即我们常说的“台阶”。
踏跺中每级是一级一级的梯状走道,因为呈阶梯状逐层上升的形式,所以称为“阶”;特别高的台阶称为“陛”,皇帝所居宫殿的台基最高,所以殿前的台阶就叫做“陛”,因此臣子都称皇帝“陛下”,意思是说自己在台阶之下向皇帝禀报事情。
龙尾道:当坡道较长时,可将坡道做成平坡相间的形式,这种长长的逐步上升的坡道,如起伏的龙尾,称为“龙尾道”。
慢道:比较平缓的斜坡道或阶梯,叫做“慢道”,它是相对于平行道路和陡直道路而言的一种道路称谓。礓碴是慢道的一种,即台阶不是一步一个阶或一个级,而是用砖、石等棱角向上侧砌成搓衣板似的路,路面呈锯齿状,锯齿比较整齐,而不是突出得过高。
撵道:撵道是一种有坡度的道路,但坡度较平缓,便于车马通行;御路是撵道的一种,其台阶中间部分不砌条石,而是顺着台阶斜向放置汉白玉石或大理石等巨石,石面雕刻龙纹等图案,显得富丽而尊贵,这部分石面带就叫“御路”,御路不用于行走。用于铺设御路的石块叫陛石。
左右阶:宫殿、庙宇或高级大宅等重要殿堂的前方,其台阶分为左中右三列,中间一列是不能行走的,一般多是在其表面施以雕刻等作为装饰,两侧台阶可以行走的通道被称为“左右阶”。周代至汉朝左右阶规定是:左阶主人行走,右阶客人行走,但宋之后该规定逐渐消失。
斗板石:斗板石位于台基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并且是在左右角柱之间所铺砌的构件。
垂带:台阶踏跺两侧随阶梯倾斜而下的部分称垂带,建造的石头称垂带石,宋称“副子”。
第五部分:勾阑。又称钩栏,即我们常说的栏杆。由望柱(柱头),寻杖,阑版(华板)等构成;宋时勾阑有两种: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主要以华板的层数为区分,单钩栏杆就是只有一层华板的栏杆。由于勾阑本身具有丰富的变化形式,尤其宋之后变化很多,在此本文不展开。
最上层的月台通常为正座月台,下面的为包台基月台,有这么大月台和须弥座,故宫显得更有气势。
前面介绍了那么多台基的知识,那古建筑如何奠基呢?当然,肯定少不了奠基典礼,但此处本文不表。但是,如何打基础,小编来给你详细讲讲。
这个过程,如果是夯土基础则跟修高速公路的层层压实类似,压到最后一层再修覆层;如果是木桩基础,则跟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打桩类似,都是下桩搭架构建地下结构。
中国古建建造有一套成熟的工程做法。建造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有(现代同样要做):平水、找中、定升。
平水:同现代建筑基础的水平0度。平水决定着建筑物的柱高,也决定了整个建筑群的标高。一般先决定正房的土衬金边上棱的高度,然后加上正房台基的高度,这就是平水线的高度(即正房台基高度)。
找中:“中”决定着建筑物或整个建筑群的方位,也决定了建筑物的采光、风水等。古人对风水非常看重,找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中国古建筑都会按座北朝南的方位建造。
定升:古建筑施工中“升”意思是倾斜。升的大小一般在5‰内,控制好建筑物的倾斜度非常重要,越平越稳定。
古建基础分为自然基础和人工基础两类,自然基础一般是天然石基础(恒山悬空寺即石+木桩),但找到合适的自然基础可遇不可求,因而,绝大多数古建都是人工基础。
人工基础以土质基础为主,后发展为灰土基础的形式,现代钢筋混凝土出现前,古建基础已达到很成熟的地步。
夯土基础在我国建筑工程中有悠久历史,起源早,至少在夏商以前就已成熟。素土(以黄土等粘性生土为主)夯实(夯打主要工具是:木夯、石娥)主要是明以前建筑基础的常用做法,清以后素土夯实就已很少使用。素土基础要求素土较为纯净。
是对夯土基础做法的改进与提高,通过改进素土成分来提高抗压强度,做法是在夯土中加入石渣,碎砖、瓦片等。
灰土(石灰、细黄土按一定比例,如3:7或4:6体积混合均匀后分步夯打而成)用于基础,应不早于明朝后期。灰土具有一定的强度,不易透水,既能起到阻隔地面水下渗,又可以防春季地下返浆出现地面变形,可做建筑基础和地面垫层。灰土垫层是分层分层夯筑的,小式建筑灰土步数一般为1~2步,大式建筑一般为2~3步,紫禁城的一些宫殿灰土步数甚至达30步。
桩基本是木桩,常见的有柏木桩。该方法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基础,土山上的建筑基础。该做法出现不晚于宋代,是基础在做法的重大突破。比如在,清陵寝工程中,除少数次要建筑,几乎均要下地朾。
是一种特殊做法,主要是一些建在山坡的建筑,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岩石作为建筑的基础。这种基础做法需掌握岩石构成及承载能力,技术含量还是挺高。
从历史发展来看,各种基础的出现顺序大致为:素土,碎砖、桩,砌筑。就材料坚实程度而言,碎砖,灰土强度强于素土,就砌筑方式而言,桩基算是一大突破。
打基础通常会有多层夯土或夯层,层层夯实,不同夯层交替使用,下面介绍打夯土基础的常用过程:
3.全部开挖及满堂红(指建筑物基础是一个整体的梁或板,一般用于基础地质情况不很好而上部荷载又比较大的建筑物,高层建筑也经常采用)
5.重要、高大建筑,地基往往做得很宽,即往往会扩大人工地基,即使用了满堂红,往往也会扩得更宽
打好基础后,有了稳定牢固的基础了,就需要在基础之上进行布局,以确定磉墩等支撑建筑立柱的部件等怎么安放,这个过程就是分槽。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营造法式》的“殿堂结构”,可分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地盘的分槽形式就是柱子的分别形式,也决定了殿内的最后布局安排。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中国古建技艺真很辉煌,连台基这种本身并不瞩目的部件也能做到技术和艺术兼备,而且是两千多年来就已形成了完备的建制。从其中,我们能看到古人杰出的智慧。
小编希望粉丝们能喜欢和了解中国古建的知识,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小编也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古建台基的欣赏清单,希望大家在旅行或游玩时多了解古人的智慧结晶,去欣赏精美的古建,而不要浮光掠影。游途旅行辛苦创作的文章,非常欢迎大家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以备说不定什么时候可以用的着。
三层须弥座及两层须弥座均比较少,这种规制较高,一般用于高等级建筑。现存高建制须弥座台基主要存在于北京,包括故宫三大殿(还有御路、左右阶、勾阑、月台等)、天坛、圜丘等;北京之外主要有山东曲阜孔庙、及广西桂林靖江王府。低规制台基全国很多寺庙殿堂都广有分布,在此不列举。
高规制踏跺如御路、龙尾道等在故宫里也常见。御路是皇帝、太上皇、皇后、金科三甲才能走的(御路是抬轿经过,以示腾龙驾云,非行走),所以看御路要去故宫及孔庙;在此小编推荐故宫和孔庙之外的两个高规制龙尾道:轩辕庙和中山陵。低规制踏跺全国很多寺庙民居等景点比较常见,在此不列举。
曾经有很多重要的古建筑,他们未能扛过历史的风云,于是在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一些废墟。但是,从这些废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曾经的辉煌,以及中华文明的辉煌。在此,小编推荐2个重要的古建筑遗址。
相关文章
- 古建筑、古村落、古驿道、以阅读开启文化传承保护的“三重”交响
- 花格榫卯技艺丨花格福瓶巧夺天工!他把古典美诠释得美轮美奂
- 【古建筑摄影作品欣赏】2013年雪花中国古建筑摄影获奖作品(二)
- 公输堂古建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培训开创中法文物保护合作新模式
- 梁思成的建筑草稿:在无CAD的年代靠纯手工精美程度令人称奇
- 一生情倾斗拱飞檐数字化发展什么意思
- 北大古建研修系统讲授:传统建筑设计、营造技艺、古建修缮
- 画好素描的秘籍建筑赏析课程小结
- 国庆科普丨看懂中国古建筑的美与内涵就特别想保护它们(上)
- 曲润海:胡银玉《北方民居营造做法》序
- “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我在西江千户苗寨等你
- 创意手工DIY看看如何用纸板制作房屋模型非常简单!
- CIID【遇·建】希腊与西班牙南部建筑文化溯源
- 安徽一座濒临长江的古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百年多历史
- 魔都惊现中国首个建筑模型博物馆首展带你领略建筑美学!
- 玄关 一个几平米的玄关而已竟然有这么多设计方案!
- 中式传统古建民居|中国人的庭院情结
- 园林古建筑行业韩国古建筑鉴赏
- 中式营造丨寻踪中国现存宋代木结构古建筑
- 中国现存的50个著名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