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欣赏

古建欣赏

【生活地理】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附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古建网2022-11-24古建欣赏静赏古建
上海古建筑欣赏,静赏古建,文化石砖图片大全,【生活地理】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附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上海古建筑欣赏,静赏古建,文化石砖图片大全原标题:【生活地理】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附正在消失的中国传

【生活地理】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附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生活地理】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附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上海古建筑欣赏,静赏古建,文化石砖图片大全原标题:【生活地理】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附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传统民居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映射,根据民居建筑的用材墙体厚度、屋顶坡度、窗户大小、房屋朝向等,可以推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般来说,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小。另外,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度大。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多少

  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积水倾泻或积雪滑落,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较小,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较小。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盛;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例如,我国新疆地区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

  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且多风沙。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保温防寒避风沙,冬季多纳阳光。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正房、厢房之分,长辈住正房,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复杂,红壤土质黏重,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隔热。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中原汉族迁居此地,为御匪盗聚族共居一楼,具有防御功能,又体现了家庭中的平等、团结。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 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幽静、典雅、古朴。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符合地方环境特质、反映当地文化习俗的多种民居类型。其中,院落式民居在中国比较典型。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民居的代表,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对称、封闭的布局形态。

  不过,不同地区的四合院也有差异,例如,山西的四合院南北狭长,庭院简单;北京的四合院方正宽敞,院内植树栽花,庭院优美。“三坊一照壁”则是西南丽江地区的院落模式,正房加两侧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再加上正房对面照壁,形成中轴对称的院落形式,但是和南北坐落的北方四合院不同,它的座向皆为坐西朝东。江南民居建造色彩淡雅,多为粉墙黛瓦,也普遍采用院落式布局,但是庭院一般狭小高深,称为“天井”,便于通风透气。水乡民居多依水而筑,前街后河。此外,各地还有很多特色民居。

  例如,北方游牧民使用便于搭拆、运输的帐篷民居。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牧民用毛毡等作材料搭建的毡房,能够更好地抵御寒冷。

  黄土高原地区洞穴式民居窑洞是人们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但缺少石料、木材,气候干旱少雨的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少雨的新疆吐鲁番、喀什等地的民居,以土坯平顶民居为主。在南方气候湿热、地势崎岖的地区,民居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如广西壮族的吊脚楼、云南傣族的竹楼多采用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一楼为架空的底座,二楼住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福建客家土楼则是一种防御功能强大的城堡式环楼,一方面可以用来防御野兽和盗匪入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客家人从中原迁居异地后竭力维护家庭社会结构稳定的心理需求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心态。

  云南丽江的大研镇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地处云贵高原西北边缘玉龙雪山下的“坝子”里,海拔2 400多米。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在古代交通运输不便,这里的地域文化得以长期保存。实际上,这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云南与西藏贸易交往通道——茶马古道从此经过,马帮用骡马等将茶叶、铜铁器皿等从云南各地转运到西藏昌都、等地,再将西藏的山货、药材等运回。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土木结构房屋、青石板路随处可见,引自玉龙雪山的清澈河水绕街穿巷,300多座明清时建造的石桥横跨其上,凸显古朴自然与水乡韵味。除了融合汉、白、彝、藏各民族的建筑文化精华以外,丽江古城引人入胜的地域文化还包括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在这里可观赏纳西族风情民俗和服饰,聆听老人演奏纳西古乐,赞叹用象形文字——东巴文记述的古老传说。1986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这里迅速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热点之一。丰厚的地域文化,吸引国内外众多人士前去旅游观光,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并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娱乐、电信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持续发展。随着优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云南丽江古镇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乡发展。当地现已建有高速公路、高铁和民航机场,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

  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很赞哦!